位置:甘肃省合水县太白镇
年代: 明
级别:无
苗村河南岸的灵山下,原有古寺一座叫遥古寺,现古寺已毁,仅留药王洞石窟,石窟四米见方,顶平如砥,镂雕二龙戏珠,伴有莲花于其上,从洞窟顶部浮雕看和阳坡明代石窟如出一辙,石窟左侧原有明代所立石碑两通,该石窟为明代开凿。石窟向前二十米的崖面上留有桩孔,是原遥古寺地面建筑所留,山门边的崖壁上留有一幅建筑壁画,是否为古寺建筑图不得而知。









药王洞石窟旁边的峭壁上有陈棐手迹“碧落霞天”摩崖石刻,“碧落霞天”四字,方方各二尺有余。笔锋遒劲有力,风格潇洒大方,刻于红砂岩崖面一平石正中。左侧刻有“文罔陈棐”四个小字;右侧所刻的是“嘉靖壬子”,下角刻有“按察承差富平惠东皋督工”小字一行。
陈棐,字文罔,明代嘉靖进士,河南鄢陵人。曾历任宁夏巡抚、都察御史等职,著有《陈文罔集》。他在任宁夏巡抚时,多次途经合水县,对当地山水情有独钟。曾写过《合水晓行看山》、《邵庄晓行》等山水诗词,其中以《合水晓行看山》为优,整篇雄健豪放,气势磅礴:
“攒簇群山云雾顶,
宛若馒头翠釜忽开笼。
主人将来作一啖,
尽吞元气鼓腹中。
余下撑肠挂肚,
石片不消化,
变作磊落直节张英风。
华岳峒崖向我笑,
笑我大语不由衷。
我笑华岳,
尔昔曾遇巨灵氏,
掌推黄河通。
三峰四削尚随力,
何况峒山未崇。
愿倩后土氏,
输力助天工。
海内石山无用者,
尽置西北,连亘铁壁遮羌戎。
却将坐食将卒尽屏去,
顿省京运苏民穷。
大观宇宙达者尔,
裨补元化方豪雄。
丈夫志节固有然,
仰看飞鸿弹素弦。”

根据《合水县志》记载,“碧落霞天”四个字,是陈棐任宁夏巡抚时,于公元1552年(嘉靖壬子年)途经合水县城,夜宿邵庄驿馆所写。时正值早春季节,清晨,旭日东升,霞彩透过参天的树木,照在东去的河水中,金光浮动,银波四射。苗村河两岸的群山峭壁上,茂林密布,岚雾缭绕,碧中透红,异常美丽奇特。陈棐观此美景,心情欣然激动,立即挥笔写下了“碧落霞天”四个大字。后经担任富平按察承差的惠东皋督工依手迹镌刻而成。虽然经过450多年的日晒雨淋,但其艺术本色未变,作为文物遗址,一直留存于今。4个神奇古朴的大字,在树林掩映下,更显出奇特诱人的魅力,不仅是笔力超凡,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而且凝炼地描绘出日出日落时分,五彩缤纷的霞光映入溪水中碧绿晶莹的美好画卷。

“碧落霞天”四字,面向东北,上有山林钟秀,下有浮水清流,路出云霄而蜿蜒,田耕子午而怡然。每当晨霞灿烂,珠露氤氲,或晚霞夕映之时,更显出一派碧水飞虹,层岚冉冉,天地交融的气象,令人心旷神怡,陶醉其境。不少书法名人、专家学者,每当路过此处,都要驻足观其墨宝,研讨书艺,赏其景色。不少名人骚客游览此处,触景生情,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篇。峭壁旁侧的遥古寺前,旧时存有2碑。1碑为明嘉靖年间合水知县车阳舒所立,上面镌刻有陈棐《邵庄晓行》全文:
古县东边百余程,面山临水驿楼明;
群山合处白云起,乱瀑飞时丹壁清。
愁见民兵填北戍,喜看禾黍兆西成;
幽情欲拂悬崖面,紫笔玄书玉字横。
南崖余大书碧落霞天四字,乃玄经语。嘉靖壬子岁文罔陈棐。合水县知县车阳舒谨刻。
另1石碑为清时镌刻,上有明代尚书张珩所题的《子午道中》五言诗一首:
路出云霄上,春经子午中;
鸟啼山谷应,涧阻石桥通。
野寺苔余绿,岩花石映红;
雷电东北作,风雨四方同。
现两块石碑现已保存在合水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