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厦门日报访谈

(2010-11-07 16:38:48)
标签:

转载

分类: 闲事
这是我的大学老师,也是我最尊敬的老师之一。
原文地址:厦门日报访谈作者:李无未

 

李无未:汉语“绝学”耕耘者


 

>>学者名片

 

W020100913368436335283.jpg


   李无未,1960年9月生,吉林敦化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涉及被称为“绝学”的汉语音韵学、训诂学,以及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等诸多领域,尤其精于汉语语音史与中外汉语音韵学史、日本中国语教科书和中国先秦礼仪制度的研究。


   【学界达人】


   经常泡在老师家探讨学术问题


   问:大学期间您有什么读书经验?
   李无未:我是中国“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著名的“大学七七级”学生。在当时的大学新生中,我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只有17周岁,我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们都争分夺秒,学习非常刻苦。我读书非常执著,把仅有的一点生活费几乎全部用来买书,我天天跑书店或买书或看书,整日泡图书馆读书查资料,当时总有一股用不完的劲!
   谈起当时我读书的经验,总结起来有:(1)扎扎实实,按照次序,不偏科,系统学习专业知识。(2)带着问题意识“真正”熟读经典名著。(3)独立思考。(4)如有查找书刊解决不了读书过程中出现的疑问,一定不怕麻烦找老师讨论,甚至争论,经常泡在老师家,和老师建立一种十分和谐的单纯学术关系。(5)保持澎湃的激情读书,因此我一直觉得读书是十分快乐的事!


   把研究对象研究精致了,才会有前途


   问:您后来选择枯燥无味的古籍整理?您是怎么对待古籍?觉得有前途吗?
   李无未:我和古籍打交道很早,五六岁时就翻看家里的线装古书,但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内容是什么。后来,从一般古典文学作品开始,到大部头的经史子集丛编,逐渐地发现古籍的世界天地广阔,丰富多彩。由此,古籍对我而言,魅力无穷。
   大学时代钻研古文献,并由此立志为它而奉献终身,并没有世俗的功利观念在里面,更没有想过从事古文献研究有没有前途的问题。等到了从事古文献的教学和研究的时候,才感到古人为此献身的不计其数,自有其魅力无穷之处。世上的职业千种万种,“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如果研究古文献出神入化,同样会实现个人的理想。对此感到,研究什么对象不重要,关键的是,把研究对象研究精致了,才会有前途。古文献领域存在大量的学术发展空间本身就说明现代社会是十分需要它的,古文献研究领域自有其存在的理由,需要有人去为它而献身,而我就自己本身情况来看,具备了研究古文献的基本素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以研究古文献为乐,并以它为职业,顺理成章。


   国学经典不可以热,国学精神可以热


   问:您是怎么看待国学热的?我们应怎么正确看待国学?怎么发挥国学的应有效用?
   李无未:本来正常的国学热是好事,说明我们国学的生命力是十分旺盛的,它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不可估量。但我认为,目前的国学热并不正常,是虚火喷发的浮躁表现。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国学研究并没有进入到一个真正科学的研究境地,“伪国学”盛行,“伪国学大师”横行霸道;以国学名义谋利敛财,以国学名义欺世盗名,以国学名义祸乱国民意识现象随处可见,而真正有价值的国学研究,真正的国学大师反而没有市场,不被认可,非常寂寞。
   试问,当今真正懂得国学真谛,达到国学大师要求的有几人?如果按过去的国学标准,“由小学入经学,由经学入史学”,很少有人达到。达不到这个起码的标准,就不要侈谈国学,这是最起码的常识。我认为,国学经典不可以热,而国学精神却可以热。让能够发掘国学精神的人去普及国学的基本精神吧!而大多数人应该按照国学经典的最科学诠释理解,而不必去“六经注我”式的解说。如此一定要区分科学研究国学经典和任意肢解国学经典的行为,去保护和捍卫国学。
   对国学精神的挖掘,也是少数具有国学根基的学者所作的“深入浅出”的工作,通过他们的工作而使广大国学爱好者得以洞见国学精神的真谛,而不至于被敛财的人所误导。社会舆论对此应该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本报通讯员周建昌)

0

前一篇:私语•死
后一篇:私语•少时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