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私语•少时书

(2010-11-09 20:52:56)
标签:

杂谈

分类: 熟事

当我家大门还是木门时,门前右侧有一块可坐人的大石头。我清楚地记得,上小学三年级时,我手拿一本小说,坐在那里晒着阳光,津津有味地看,对过往的行人完全地视而不见。

当然,看书是从小人书开始,然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第一本小说看的是什么,我完全地不记得。但坐在那块石头上看的书,是我一个夏天反复看的,不记得名字,记得内容,都是些反特的短篇小说。接着,受我父亲熏陶,开始看《聊斋志异》。我父亲跟子女们最愿意讲的是《席方平》,他讲小鬼用刀将席方平从中绕开心脏,劈成两半,刺激得我赶紧找出早已破旧的书磕磕绊绊地去看。之后,便是抓到什么书看什么。奇怪的是,像《苦菜花》《红岩》这类的书对我完全不起革命的激励作用,能起到的作用只是对跌宕起伏的情节铺垫出来的最终结局的强烈期盼。

我的零花钱在同龄人中还算多,我对吃又不太感兴趣,在物质那么匮乏的时代,任何吃食都比不上书对我更有吸引力。我一上初中就开始自己买书看,逛书店是我最大的乐趣,当地只有一家新华书店,我是那里的常客,够多少钱就买多少书。我现在家中收藏的一些唐诗宋词之类的书还是那时买的。另外,我还是书报亭常客,买的最多的是期刊,小说类、青年类、影视类的。离我家不远处的书报亭是一对夫妇经营的,女的长着圆乎乎的脸,男的正相反,皮肤黝黑,线条分明。他们都认识我,好像也很喜欢我,有的书很抢手,他们估计我能要,就会提前给我留下。我中午放学多走一小段路,先到书报亭,买完书再返回家。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当年的流行小说《新星》续集出来,我是从书报亭丈夫手里买的,回家一翻,却大失所望,跟《新星》没的可比,一想那么“贵”的书,居然是这种结果,我有些心疼钱了。转身鼓足勇气找到丈夫,跟他说明原因,他说:“看在你是常来的份儿上,可以给你退,别人可不行。”中学五年,我跟他们一直在“书来书往”中厮混着。中学毕业后,光是在书报亭买的期刊我就攒了满满一大木头箱子。这事连我父母都不知道。我父亲也买书,他有一次出差北京,问我要什么。我将一本书后面所列的书单抄写了好多递给他,心里还打着小算盘:此时不要,以后机会不多,多抄点。他到北京的新华书店,就拿我的单子买,让售货员很惊奇——当时的中学生哪知道那么多的书名。

中学时我看中国古典文学多,连《再生缘》和《西厢记》都看过,对外国文学看得相对少,也不过就是当时流行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安娜·卡列尼娜》《飘》之类的,以及以波洛和福尔摩斯为主人公的侦探小说。不过,我当年看过川端康成的小说。看这位文学巨匠的书,我有种奇怪的感觉:喜欢,但不知如何用自己的语言简述他的小说。这不像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能讲明白,但我喜欢他营造出的意境。

看书多让我少时就习惯独处与沉默。有一个寒假,我好多天没出门,用很多的时间坐或躺在火炕上看书,等到出门的时候,阳光和地上的积雪刺得眼睛都生疼。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像是出深山的白毛女。

我幻想过,等我长大以后,一定要有自己的书柜(还没敢想书房,根本没听说过谁家有这种“单间”,纯属物质决定意识),收藏多多的好书,我什么都不干,看书就好了。

2011-1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坐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