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02 以哥伦布带回的第一批黄金镀天花板的圣母大教堂

标签:
共和国广场圣母大殿卢泰利仙女喷泉戴克里先浴场 |
分类: 曾经的罗马帝国 |
公元前七五三年四月廿一日,一场手足相残的惨剧之后,杀死双胞胎弟弟的罗穆路斯在帕拉蒂尼之丘(Palatinu)开始兴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罗马城,被视为罗马历史的开始。在台伯河东岸的平原地带,还有这另外六座小山丘,分别为不同的族群所占据,其后这七座山丘的居民因为共同参与宗教活动、通婚或共御外敌等逐渐组合起来,山丘间的沼泽地被清理,形成了更大规模的“罗马城”。
现在罗马的七座山丘里,其中五座(阿文庭山、西莲山、埃斯奎里山、奎里尔诺山、维弥纳山)有着纪念碑、建筑物与公园,卡匹托尔山则为罗马市政中心,帕拉蒂尼山则成了考古区域。以七座山丘为基础的格局相当受重视,以至于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四世纪在数千公里外的拜占庭打造新都之时,还是选择了七座山丘所在的地方,新首都的名字还叫做“罗马”。
台伯河的西北岸也有座小山包,虽不在七座山丘之列,但今天的名气却要大很多,那里的名字是梵蒂冈。口罩此行为了前往梵蒂冈方便,住处就选择在那附近的凯撒大街上。
乘地铁五站出来就是暴走罗马的第一站“共和国广场”,坐落在“七丘”中最小的维弥纳山上,是十九世纪末建造的一座半圆形广场,半圆弧由多座有廊柱、带雕像的楼宇组成,在清晨的阳光中泛着温暖的金黄色。
公元三世纪末,罗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i)执政时期,在维弥纳山东北部建了一座公共浴场,为临近的维弥纳、埃斯奎里、奎里尔诺“三丘”居民提供服务,成为了当时最大最奢华的浴场。
十六世纪后半叶,米开朗基罗利用浴场的残余部分兴建了一座教堂,入口就设置在浴室主空间后部的半圆形顶处,内部则设计出无可比拟的空间序列,这座呈十字形的教堂就是天使与殉教者圣母大殿。出于对这座建筑的保护,共和国广场才被设计成了半圆形。它在意大利王国时期(1870-1946)是正式的国家教堂,后来仍在此举行国葬。二〇〇六年,波兰裔雕刻家Igor Mitoraj为教堂做了新的青铜门及圣若翰洗者雕像。
共和国广场中央是仙女喷泉(Fontana delle Naiadi),最初是由卢泰利(Mario Rutelli)所塑的四座女神青铜裸像,在一九〇一年揭幕时曾引来不少非议。四位女神倚在不同的动物身上,分别代表不同类型的水:以海马代表海洋、以河怪代表河流、以天鹅代表湖泊、以怪蜥代表地下水。
中央的雕像是一九一一年添加上去的海神格劳克斯(Glaucus),象征人类战胜自然的力量。所有的青铜雕像如今看上去相当斑驳,采用会生锈的金属来制作喷泉并不是个聪明的举动。
作为以青铜作品见长的卢泰利,这座喷泉是其代表作品,后来被墨索里尼盛赞为“不朽青年的风采、首都对艺术的第一献礼”,原文意大利语是什么口罩并不知道,但总觉得自己翻译的英文不伦不类,还是放上原文让大家自己琢磨吧:“exaltation of eternal youth,the capital's first salute to art”。
几十年前,有部相当经典的电影《罗马假日》,讲述厌烦皇家生活的安妮公主在罗马访问途中,遇上了一位年轻英俊的美国记者乔,然后演绎出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影片中的公主夜晚从皇宫偷溜出来,下了车邂逅男主角的地方就是共和国广场,偏巧也成了口罩罗马之行的第一站。
罗马古老的七座山丘其实相距不远,而且都不算高,感觉上就是在缓坡先下后上,仅步行了十几分钟,就从共和国广场所在的维弥纳山到了埃斯奎里之丘,那里坐落着始建于公元四世纪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传说是圣母玛利亚托梦给教皇 St. Liberius而建成的。
在世界天主教的核心区域,罗马约有八十座教堂是献给圣母玛利亚的,而埃斯奎里之丘上的这座是历史最悠久的。中文的“教堂”一词是无法区分Basilica、Church、Cathedral的,在天主教世界里,专门献给某个圣人的教堂才能叫做
Basilica,还需要得到教皇的批准才行。
Basilica还有Major和Minor之分,前文提及的维弥纳丘上的圣母大殿,就是米开朗基罗改建古罗马浴室而成的那座,就是Minor Basilica。而埃斯奎里之丘上的这座圣母大教堂则是天主教世界仅有的四座Major Basilica之一,虽然在罗马的地界上,但它是属于天主教廷所有,如同外国使领馆一样享受着豁免权,而且在大教堂内部巡查的安保人员是梵蒂冈委派的,并不是罗马的警务人员。
这座圣母大教堂的外观相当宏伟,自建成起的一千五百多年时间里有过很多次整修的记录。怀抱耶稣的圣母雕像位于正门结构的最上方,旁边还有四尊圣人雕像。
建筑的是巴洛克风格的,毕竟十八世纪初期进行过重建,那是巴洛克建筑最顶峰的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钟楼,高达七十五米,是十三世纪加建上去的,十四世纪因地震倒塌而重建。这座罗马最高的钟楼的五口钟每天晚上九点都会响起,以提示人们做祷告。
大教堂前方的小广场上有座高耸的圣母石柱,是在众多天主教国家都有的、由巴洛克建筑大师卡洛·马尔代诺(Carlo Maderno)设计的模式,虽然是一六一四年才竖立在那里,但其柱体本身则是罗马君士坦丁教堂仅存的构件;柱子底部是马尔代诺喷泉,周边点缀着当时教皇保罗五世的鹰龙徽章。
大教堂的另一侧还有座石柱,是十六世纪末由教皇克雷芒八世建立的,以纪念法国宗教战争的结束,顶端是尊大炮,炮口上插着十字架。
教堂正门旁有一尊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的青铜雕像,是为了纪念他对教堂的慷慨捐助。
菲利普四世并非唯一捐助这座教堂的西班牙国王,也不是最出名的。大教堂有着成片镀金的天花板,有说法那是用哥伦布从美洲(其本人至死认为那是印度)带回的第一批黄金镀上去的,由大名鼎鼎的西班牙天主教双王费尔南多和伊莎贝尔敬献的。
教堂正殿内部长八十六米,两边是卅六根大理石柱,其间还混杂着四根花岗岩柱,有着被修整或截短的痕迹,要么是原教堂的旧物,要么就是从周边罗马建筑遗址中搬过来的。
正殿的中央是一座专供教皇或被其授权的神职人员使用的祭坛,一般说来,该祭坛会在每年八月十五日,也就是圣母升天节的群众性纪念活动中被使用到。
正殿和侧殿后部上方的马赛克图案相当珍贵,其中部分是公元五世纪的作品,描述的是圣母加冕、出埃及记等宗教故事,以天然石块所拼接成的马赛克图案,能长时间保持鲜艳的色彩。
圣经记载耶稣的诞生是在犹太小城伯利恒的一个马棚里,因找不到干净的地方,圣母和约瑟只能把孩子包好并小心翼翼地放在马槽里。圣母大教堂还有座叫做伯利恒的地下室,安放着银制的圣婴摇篮和黄金打造的马槽,据说就是耶路撒冷耶稣诞生之处的马槽碎片。
这里埋葬着圣徒杰罗姆和教皇庇护五世,巴洛克大师贝尔尼尼的墓碑也在这里,他的理石雕像正对着圣婴摇篮祷告。
教堂两侧沿内墙各有一排告解室,这在天主教堂中是常见的,就是像书报亭般的木屋,亮着红灯的表示有神职人员在内等待信徒前来告解。
告解是信徒与神职人员间单独进行的,一般情形不允许旁听,信徒把所犯的罪行向神职人员进行告解以求得宽恕。
教堂两侧和扩建的小礼拜堂埋葬着教皇保罗五世等历代名人,都有着相当精美的理石雕像及装饰,显得庄重和大气。(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