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庙,中华五岳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2014-07-17 08:43:23)
标签:
天地之中中岳庙中华道教守库铁人状元碑 |
分类: 华夏胜景 |
http://s4/mw690/001kx5VLgy6Kr0gpuoz63&690
口罩对中华五岳的了解是从地理书上来的,但真正达到印象深刻的程度是从金庸大师的武侠小说提及的“五岳剑派”,感觉上是武功不算很高但行事颇为猥琐的一群道士。根据道教典范《洞天记》云:“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黄帝远在五千年前,其疆域版图不出黄河流域,黄帝是否封岳无正史可查,但到唐虞三代出现了四岳是无可置疑的。《尚书》有东、西、南、北四岳的记载,春秋时期产生了五行之说,“五岳”之说才应运而生,故《诗话》曾说:“唐虞四岳,至周始有五岳”,同样《周礼·大宗伯·大司乐》有言五岳:“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而不言为何山。古代帝王为“报天之功”,常以雄伟险峻的大山为祥瑞,在峰顶上设坛祭祀,举行封禅大典。封禅的理论起源于战国时代的齐、鲁,而第一个举行大规模封禅仪式的是秦始皇,但其亲自祭祀的地方只有泰山一处。其余几岳数千年来受到不同帝王的抬爱,地位也大幅提高。
http://s4/mw690/001kx5VLgy6Kr0s9elZc3&690
然而,五岳为何山却在历代各有不同。周建都于丰、镐,以华山为中岳;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又以嵩山为中岳,华山为西岳。至汉武帝时,才正式创立五岳制度,并登礼霍山封为南岳。据《汉书·郊祀志》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颁发诏书,以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隋文帝杨坚一统天下后,于开皇九年(589)诏定湖南湘江之滨的衡山取代霍山为南,始成今之五岳。自周起有中岳以来,其山址一直是嵩山,尽管声望不及“五岳独尊”的泰山,但作为中土之地所在,嵩山有着相当特殊的含义。
http://s11/mw690/001kx5VLgy6Kr1jGYJ45a&690
历代帝王与民众对嵩山的祭拜经久不衰,不过祭祀场所却有过几次变化。有据可查的嵩山祭所始建于秦,位于嵩山太室山南,到汉朝武帝时期发展迅速,南北朝期间曾两迁庙址于嵩山玉案岭、黄盖峰,北魏时改名为“中岳庙”,后庙址复有变迁,至唐朝玄宗时复归原址并有扩建,就是如今嵩山中岳庙的前身;宋乾德二年(964)增建行廊一百余间,祥符六年(1013)增修崇圣殿及牌楼等八百余间而进入极盛时期,明代崇祯十七年(1644)毁于大火,现存庙宇为清代重修后的规模,为五岳中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如此宏大而又幽雅庄严的庙宇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是为华夏文明圣地。
http://s1/mw690/001kx5VLgy6Kr0pytcAc0&690
大清乾隆十五年(1750)十月初一,乾隆帝至中岳庙致祭,当夜即御制《谒岳庙》诗二首,其一为:“正正堂堂地,巍巍焕焕京。到来瞻气象,果足庆平生。惬我长年愿,陈兹祈岁情。忽闻鸾鹤韵,疑有列仙迎”,中岳庙“得宠”于历代帝王由此可见一斑。庙内主要建筑,从南向北、由低至高顺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前后共十一重,长达一点三华里,殿宇、楼阁、廊庑等共四百余间,面积十多万平方米,气势相当恢宏。中岳庙的山门为“名山第一坊”,即中华门,为一座繁复的砖木结构牌楼。
http://s16/mw690/001kx5VLgy6Kr0q0FLp7f&690
http://s8/mw690/001kx5VLgy6Kr0qxPkH27&690
山门北侧不远是座八角重檐亭,即“遥参亭”,曾是古代过往行旅拜山之处。穿过遥参亭,迎面就是天中阁。天中阁在明清时期是中岳庙的正门,原名黄中楼,大明嘉靖年间改为今名,门外两个石狮为清代作品。石狮之后为三个门洞的高台楼阁,台高七米有余,上面有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覆以绿色琉璃瓦,四周筑有女儿墙。
http://s2/mw690/001kx5VLgy6Kr0tHBOF11&690
出天中阁沿甬道拾级而上,其后便是木结构“配天作镇”枋。以五行排列来看,中岳为土,枋名意为以地配天。枋起三架,庑殿式屋顶,斗拱雀替,雕琢华丽。
http://s10/mw690/001kx5VLgy6Kr0ukmO579&690
枋后为松柏掩映的崇圣门,此门为过往门庭,因中岳神曾被封为“中岳天中崇圣大帝”而名,但如今所挂牌匾为“财神殿”,口罩猜测是为迎合香客心态而做的改变,也是聚财的一种噱头吧。
http://s2/mw690/001kx5VLgy6Kr0NiqcNc1&690
http://s14/mw690/001kx5VLgy6Kr0Kgx5P0d&690
过了崇圣门,有两处必看的文物珍品。甬道东侧为“古神库”,保存以往的神像等,周围的四尊“守库铁人”为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所铸;每尊铁人高三米左右,形象威严,看其手部姿态推测以前应持有兵器。甬道两侧都有分布的石碑是另一大看点,精品为宋碑三通、金代一通,撰文者均是状元出身,故称“四状元碑”,其内容都是叙述中岳庙的历史沿革及修建情况,也是研究宋金书法的良好实例。
http://s14/mw690/001kx5VLgy6Kr0WLdnfbd&690
http://s16/mw690/001kx5VLgy6Kr0Zxq7tbf&690
http://s6/mw690/001kx5VLgy6Kr0ZRouFb5&690
走过取名于道教的“一气化三清”的“化三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甬道正中的黄色大葫芦,中间是“中土”的标记。甬道周边为其余四月的殿堂,左右各二,都是近期的建筑。值得一提的是每座岳殿前都有一块各山取来的石头,除了注明山名之外,还以“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说法给各岳赋予了一个符号。化三门西北侧有清代无字碑,因碑上只有线刻花边没有文字,故名,寓意是岳神之德大得难以用文字形容,只能立空石以示纪念。
http://s13/mw690/001kx5VLgy6Kr0Xwqu01c&690
四岳殿之间的甬道北侧为“峻极门”,因中门两侧塑有一丈四尺高的两尊将军,故又名“将军门”,此门创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间,明祟祯年间毁于大火,清乾隆时重修,现制式为面阔五间的歇山屋殿,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门,进入此门才算正式进入中岳庙建筑群的核心区域。
http://s12/mw690/001kx5VLgy6Kr0YmbSb1b&690
峻极门内为“嵩高峻极”坊,又名“迎神门”,坊起三架、上下两层,正楼和次楼分别施九彩和七彩斗拱,是清代木结构建筑的精品。
http://s13/mw690/001kx5VLgy6Kr1fBpuY4c&690
枋后为中岳庙的正院,主体建筑“中岳大殿”坐落在高大的石栏月台上,是为嵩山规模最大的建筑,其规格在明清时期仅次于皇宫及皇陵中的主殿。此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庆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椽飞斗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贵的和空彩画。大殿前为拜台,左右各有一座御碑亭,都是乾隆帝在不同时期的手笔。
http://s5/mw690/001kx5VLgy6Kr1ghRPe54&690
走进大殿,最引人注目的是彩绘天花板上的盘龙藻井,用精致的小型斗拱层层叠造而成,盘龙居井心,龙口中原来系有宝珠,当地人呼之为“老龙盘窝”,是一组珍贵的艺术品,当地传说为鲁班显灵而作。
http://s9/mw690/001kx5VLgy6Kr1hgd1mb8&690
中岳大殿的后面,是一座单独的院落,主建筑为岳寝殿。它是一座歇山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传为中岳大帝与帝后起居之所。明成化十六年(1480)建,清乾隆元年(1736)重修。殿内神龛里,有“天中王”和“天灵妃”的塑像,两端有两个大型紫檀木透花雕刻的“龙榻”,榻上有天中王睡像,东榻睡像为檀木雕刻,西榻睡像为彩色泥塑。
http://s15/mw690/001kx5VLgy6Kr1iUG5M0e&690
http://s14/mw690/001kx5VLgy6Kr1irVjn7d&690
出寝殿拾级而上便到御书楼,中岳庙最后一座殿宇,原名“黄箓殿”,是储存道经之地,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曾在此殿题碑书铭,故又称“御书楼”。现存建筑为民国所建,两侧顺山房是储存祭器的地方。出中岳庙后门,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小道,可登上“黄盖峰”俯瞰中岳庙全景。
http://s14/mw690/001kx5VLgy6Kr1ji6It1d&690
另外,中岳庙既是祭祀岳神的场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宫观,如今中岳庙的道长是河南省道教协会会长、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嵩山是道教全真派的一个重要圣地,就是王重阳、丘处机等的那一派,在金庸小说中以仙风道骨、品行高尚著称,全不似五岳剑派前萌主左冷禅那般心术不正。
http://s9/mw690/001kx5VLgy6Kr1i4gDm68&690
中岳嵩山是道、儒、佛共存之地,道家以中岳庙为代表,儒学有著名的嵩阳书院,佛教则有大名鼎鼎的少林寺等。本文着重讲述中岳庙,后二者则将在后面的文章中逐一介绍。
博主近期其他旅行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