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10 箭镇,一百多年前淘金华工的聚居地

标签:
皇后镇箭镇淘金新金山淘金热 |
分类: 南半球南端的魔戒故乡 |
皇后镇东北二十公里有个被叫做箭镇(Arrow Town)的地方,有着让华人感到凝重的历史。因为当日要驱车赶往米佛峡湾,口罩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离开皇后镇。
驱车没几公里,幸运地看到了日出前的朝霞映天,不过兴高采烈驻车后不断按动快门的口罩忘记了这样一个常识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其后前往米佛峡湾的后半程路途遭遇大雨,此为后话暂且不表。
箭镇顶多算是中国国内一个小村的规模,它的兴衰与十九世纪后半叶的淘金热息息相关。自一八六一年金矿被首次发现,尽管试图保密,但箭镇很快聚集了上千名淘金工人,到一八六三年初已经累计出产黄金一万两千盎司(约三百四十公斤)。
但好景不长,随着西海岸仙蒂镇等地发现储量更大的金矿之后,欧洲淘金者们转去那边寻求更多财富而离开箭镇,于是当局做出决定,邀请澳大利亚的华工来此淘金,进而让箭镇与华人之间有了数十年的关系。让华工来此淘金遭到了一定的异议,政府反驳的说法是:人口增长,哪怕是黑猩猩的增长,也比没人好。那时是1865年。
中国农民离开耕作的土地出外务工,往往是同乡结伴而且很多人都有着亲属关系,到今天仍然如此。如果在外有出路、有发展需要更多人手的时候,先行者会捎信给老家让更多同乡甚至同族的人前来,形成一种渐进式的“链状迁移”。在这种模式下,来自同一地方的工人往往从事相同的行业,看上去似乎是某地的人精通某某工种,比如当今中国的桥隧工程几乎都是福建平潭人的天下。
一百多年前的淘金热潮中,广东南部番禺、开平等地的人是佼佼者,从早先的美西金山,到后来的澳新“新金山(美西淘金地被改称“旧金山”了)”,淘金华工以广东人为主。最早的华工来自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金矿,但口口相传很快从广东吸引来的新人。一八七〇年,一个十七岁的沈姓少年离开广东,他这样讲述自己的故事:“我家的亲戚聚到一起,为我践行。父亲给了我三十两银子,我和村里九个伙伴登上帆船离开了广东。船上共有三百三十个广东人”。。。
那时一名普通农民的年收入约为十二新西兰磅,而且受天气旱涝影响很大。淘金工人一年可以赚到近八十磅,除去生活成本还能剩下五十多磅,一年辛苦可以赚五年钱的诱惑让很多广东人走上这条背井离乡的路。淘金热潮的不到三十年时间内,累计有八千多名华工在新西兰的金矿区工作过,百分之三十的黄金产量出自华人之手。
到一八九〇年,新西兰容易淘的金矿被淘光了,华人矿工们大部分选择回到远在中国的故乡,毕竟在来的时候就没打算做定居者,简单的发财梦让多数华工用五年左右时间攒够买地盖房的钱就回家了,如今广东开平的大量碉楼就有不少是淘金者的血汗钱建的。少部分华工选择留了下来,多数是单身且没赚到钱的人,包括不少吸食鸦片成瘾而败家的人,他们没有脸面、也没有能力回到家乡,不得不选择在已经没有人气的矿区终老。
本来由于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异,早来的欧洲人与华人之间就很难和谐,加上那时刚好是清国输掉第二次鸦片战争、签完系列不平等条约之后的时候,同样是出卖劳动力的欧洲人相当歧视华工。
一八九八年,新西兰颁发的老龄退休金条例规定,明确把留在新西兰的华人矿工排除在外,他们多是靠工友的相互扶持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的。老乡们集资以运送他们的尸骨回乡,但有个悲剧发生在一九〇二年,一条载着五百多名矿工遗骸回中国的船,竟然中途沉没,那些落叶连归根的机会都丧失了。
二〇〇二年初,新西兰政府为历史上对早期华人定居者实行法律歧视向华人社区正式道歉;次年,新西兰保护署把改善箭镇华人聚居区作为民族和解进程的一部分,以承认“最初华裔新西兰人的独特身份、历史和勇气”。当然,淘金热结束后留下华人的很小一部分,真正融合到当地的西方人社区,成为新西兰多种族社会的早期成员。
箭镇的早晨还没有苏醒,从主路转入一个小下坡,左边是淘金时期欧洲人的社区,一条名为白金汉街的主道两侧汇集着各色商店、旅馆、餐厅等欧式建筑,主街长约百米、建筑数十栋而已;右边则是当年华工生活的社区,尚余留几处简陋的棚舍、商店,以及无金可淘后华工自己开辟的小片农田等,多处图片和文字牌向人们讲述着华工曾经的足迹和艰辛的生活。
在此徜徉四十分钟后的心情是沉重的,纵观整个箭镇的格局,华人在如此小的地方还是被排斥在主要社区之外,一八六七年的小镇大规模改造工程是针对欧洲人社区的。这当然不是单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新西兰百年前的法律中明确的歧视条款却是不争的事实。
两片社区中间地带的河边,有座高大树木下的低矮房子,其秋天落叶铺顶的照片相当童话,是箭镇对外宣传的首选图片。那是淘金时期小镇的警署所在,淘金热迅速衰退之后,它或许沉寂了很久,毕竟淘金工人离开后,全镇仅剩下一百多人口,应该用不着警察来维持了吧。
直到一九六〇年代,旅游业的兴起才让箭镇有了新的生机,不仅作为淘金小镇独树一帜,而且周边有着世界级的滑雪场,那个小警署也成了箭镇地标式景观。
博主近期其他旅行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