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黄梧闽南第一祠堂黄芳度平海五策海澄公霄岭藩垣 |
分类: 八闽大地 |
在漳州平和县腹地深处,有个名为“国强”的乡。从乡政府往南三公里的霄岭,有座规格很高的黄氏祠堂。在明末清初那段跌宕的历史中,这个小山村出了位名叫黄梧的枭雄。他本是郑成功麾下一名普通的部将,在郑氏集团中的资历和“辈分”比施琅低了一大截;但降清后,此人被大清封为一等海澄公、世袭十二次,家庙亦得以用高规格翻建。这比早些时候降清的施琅高出太多,其中原委稍后再表,让我们先去看看那座高规格祠堂吧。
http://s15/middle/48b0d029x8f32534bc1be&690
此处祠堂的规模、占地与一般民间祠堂相比并无差异,但内有龙柱、凤柱各一对,而且为“三殿式”,远比民间常例的“三进式”规格高得多。
http://s8/middle/48b0d029x8f3264c0d6d7&690
宗祠门厅为全石制结构,这也是明清祠堂中少见的。大门左右的一对麒麟雕刻很是抢眼,可惜左侧的有一足残破。石制“门当”花纹简约,“户对”所在石梁上有粗犷的雕工,都是明末清初的风格。
http://s2/middle/48b0d029x8f32652baa91&690
从大门向内望去,就能清晰看见祠堂的“三殿式”结构。总体结构可分为门厅、中厅和顶厅,中间隔两个天井,厅与天井直接各由三级台阶相连。不要小看那普通的台阶,它们使得各厅在同一基线上渐次增高,把民间常例的“三进式”结构变成高规格的“三殿式”。
http://s13/middle/48b0d029x8f327139734c&690
祠堂中厅的两支凤柱和顶厅的一对龙柱双柱是另一处高规格看点,龙凤柱在一般宗祠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柱子被村民用焊制的铁架围住,是防贼的无奈之举。
http://s1/middle/48b0d029x8f3274fd9550&690
中厅正中高悬“勋高九锡”,左右两边为“带励贞风”和“天南屏捍”,都是朝廷赐匾。
http://s11/middle/48b0d029x8f327194fdfa&690
顶厅为主厅,供奉着黄氏列祖列宗。霄岭黄氏可以追溯到唐代邵武和平镇的黄峭山,他当年授诗遣子,廿一个儿子策马奔他乡开基立业,现在多数福建黄姓都是他的子孙。
http://s13/middle/48b0d029x8f3275f1abec&690
这个高规格宗祠是顺治十四年由顺治帝特许并拨款兴建,康熙十四年该庙被郑经从台湾反攻大陆时夷平,康熙十六年康熙帝又拨款重新修建。
为何清初二帝都对闽南偏远地区的黄氏如此垂青?这还要从郑成功的部将黄梧降清说起。
http://s11/middle/48b0d029x8f328264278a&690
据说黄梧母亲何氏怀孕达十二个月,有日梦见一条青龙盘柱,惊醒后生下他。本来有大富大贵之兆的黄梧却一直默默无闻,后来到平和县衙作普通差役。时值郑成功在闽抗击清军,黄梧有投郑之心,付诸行动时还杀了平和县令做“投名状”,然后在郑军中征战六年,成为一名将领。后来揭阳一战失利,主将苏茂被斩(有人说因苏茂私放施琅遭到郑氏忌恨),副将黄梧受罚。他心中惴惴之余,觉得郑成功刻薄寡恩,也难成大事,就趁被调防海澄之机,杀郑将华栋等,以海澄作“见面礼”归降大清。海澄是郑成功的粮仓和军械库,此举致使郑氏损失“粮粟二十五万石、军器、衣甲、铳器及郑军将领私蓄无数”。清朝自然是喜出望外,大将军郑亲王世子济度封黄梧为“海澄公”。施琅降清时为“同安副将”,为大清征战几十年后才被封为“靖海侯”,还是不如黄梧初降之时。同为郑军降将,黄梧的地位和爵位比施琅高了很多,这与黄梧献海澄之功有直接关系,反观施琅降清时不仅寸功未建,且颇有丧家之犬的模样。
http://s1/middle/48b0d029x8f3281ea2dc0&690
爵位的顺序是王、公、侯、伯、子、男,而且一般异姓不封王,黄梧的“海澄公”之爵很高。清朝入关时,或许出于招抚策略的考虑,或许还没有严格的爵位制度,拜王封侯看似比较随意。孔有德、尚可喜、吴三桂等都被封王,手笔大方的令人乍舌。“海澄公”本来是清朝用来招抚郑成功的,据说大印都刻好了。以郑氏当时的实力和心态,虽未关闭和谈的大门,但“海澄公”是远远满足不了他的要求的。恰逢黄梧献海澄建功,“海澄公”就被转授给黄梧。一下子被授予那么高的荣誉,黄梧自当全力以赴为新主子效命。归清后他不仅屡败郑军,并举荐“仇贼甚深,知自知彼”的施琅,还“条列灭贼五策,复请速诛成功父芝龙”,为清朝最终战胜郑氏集团做出很大的贡献。所说“灭贼五策”,称“平海五策”,其内容如下:
(一)郑氏在金厦两岛弹丸之区,得以延至今日而抗拒者,实在是由于沿海人民走险,将粮饷油铁桅船之物供应。为今之计是将沿海省份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四省将沿海三十华里的居民全部迁徙入内地,不允许人民居住在沿海地区,并设立边界布置防守,如此郑成功则不攻自灭也。
(二)将所有船只全部烧毁,寸板不许下海,凡溪河树立椿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如此半年郑氏的海师船只,无可修葺自然朽烂。此所谓不用战而坐看其死也。
(四)成功之祖先坟墓在各处,叛臣贼子罪诛及九族,何况其祖乎?应加以迁毁,慕露殄灭,使其命脉断,则种类不待诛而自灭。
(五)投诚兵官散住各府州县,虚靡钱粮,倘有作祟又贻害地方不浅,可将投诚官移住各省分垦荒地,不但可散其党羽以绝后患,又可建设。
http://s14/middle/48b0d029x8f32818ea2fd&690
前两条的“迁界禁海”虽对郑氏集团打击不小,但沿海居民跋涉离乡、颠沛流离。第三、四两条可以理解为攻心计,郑成功父叔兄弟受诛、祖墓被毁,加上世子郑经乱伦生子,把郑成功刺激的几乎疯掉,成为他“英年早逝”的最直接原因。在郑氏集团眼里,黄梧不仅是叛将,更是轼亲灭祖的仇人。这就不难解释为何郑经攻取漳州后,把黄梧坟墓掘开、其子黄芳度投井后的尸首拖出以毁尸泄愤,并杀黄氏十余口,此举与伍子胥的“鞭尸”如出一辙,惊悚得令人难以置信。两家的仇恨已经从“公仇”完全转化为“私仇”,自此“郑黄不通婚”。
http://s4/middle/48b0d029x8f3297c084a3&690
黄梧降清封公、开府漳州后,在老家霄岭除了钦赐建造的祠堂之外,还造了一座土楼,作为自己的后方据点。这是座由三十四间房子组成的月牙形生土楼,门楣上有青石雕刻着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霄岭藩垣”,传为郑亲王世主济度所书。
http://s14/middle/48b0d029x8f329886e53d&690
此楼遗址尚在,还有少数黄姓族人居住,尽管破败得满目疮痍,但从大门石板估计楼墙厚度,当为一米八左右,在那个时代可谓固若金汤。郑经破漳州、毁梧尸之后还不解气,派兵至霄岭欲灭其族。黄氏族人凭借当初预备的炮眼据守藩垣土楼,到援兵驰援至而大破郑军,霄岭黄氏得以免遭灭顶之灾。黄氏祠堂被郑军夷平,两年后康熙帝赐恤得以重修。黄梧“叛国居然爵上公”,这种主流思想让他的知名度比施琅小了太多。
http://s7/middle/48b0d029x8f3298b4aff6&690
从台湾归来的黄老伯,在霄岭已经二十多年,一直致力于修缮祠堂、保护文物,并努力从正面宣传黄梧,可谓用心良苦。纵观黄梧一生,是郑氏集团叛将,也是清朝的开国功臣,如何正确评价他的确有些困难。黄梧在大节上有缺陷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小节小义上,他首先是个典型的投机分子,其次是个心狠手辣之人,品行上绝对要受到批判。黄梧轼县令投郑、杀主官降清,都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并把功勋建立在别人的鲜血之上。后上奏平海五策,获准后实施掘郑氏祖坟的就是黄梧,这在传统的汉人社会是令人发指的行为。他与郑氏之间本无私怨,揭阳兵败所受之罚并不重,何以卖主求荣并欲置旧主于死地而后快?唯一能解释的就是他希望籍此换取更多个人的功名利禄。康熙三年,黄梧疏言“自海上归诚,十二年中,先后招抚文武吏二百馀、兵数万人,有蒙赐封侯伯且世袭者。臣公爵未定何等及承袭次数,乞敕部覈议”,个人功利之心跃然纸上。康熙帝定封其“海澄公”为“一等”、世袭十二次,但几年后兵部裁汰兵额,其标下仅被额定一千二百官兵,其余调往河南,不知是不是出于康熙帝对类似品行不端正的前朝旧臣的不信任。
http://s2/middle/48b0d029x8f329849d161&690
黄梧、施琅同为郑氏叛将,但施琅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等于被郑成功逼得没办法投清的,而黄梧则是在任上主动投敌,还送了个大大的见面礼,属于典型的“卖主求荣”。施琅降清所授官职仅为同安副将、无爵位,而黄梧一下子跃居王公贵族之列。定澎湖、收台湾,与郑氏有杀父弑弟之仇的施琅没有发难,反而演了一处“哭国姓”的好戏,对台湾的大局稳定功不可没。反观黄梧,与郑氏本无大隙,卖主求荣之后再去掘郑家祖坟,这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黄梧是清朝开国功臣不假,同时也是个利欲熏心的阴毒小人。
http://s10/middle/48b0d029x8f3298f1b099&690
右图的老妪至少七十岁了吧,那丝丝白发和满脸皱纹写着一生的艰辛。她也是从花一样的少女一路走过来的,当年的灿烂应该不亚于左图中的小女孩。她们现在还都住在黄梧老土楼中,如同三百多年来黄梧的直系和族亲一样,默默地完成自己的生命轮回。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平凡地尽着自己的本分,行为被约束在道德和法规的大框架内,纵使偏离也很有限。一代枭雄黄梧,他的人生的确波澜壮阔也大起大落,但身后自己和族人数百年还背负着骂名,是否值得每个人的看法应该不尽相同吧。
博主近期其他原创精彩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