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鸿湖社洪坑村鸿湖乐居戴君胄陈元光漳州天宝镇 |
分类: 八闽大地 |
最近去两次华安的行程,都和天宝镇擦肩而过,口罩有些不甘心,很想再看看两年前见过的、刻有乡规民约“禁碑”,于是周末继续往漳州方向。下了高速沿国道很快就到了天宝镇,口罩居然把车子开进菜市场一样的小道,很多时候车两边仅余两厘米空间,还不时需要下车挪开摩托车、水泥袋、蔬菜筐之类挡路的物件,终于慢慢蹭出去后着实出了一身汗。然后顺着那条乡村公路往下开,找到洪坑村并不困难。
村头的庙宇重新翻修过,在阳光下很是抢眼。前面是一百多公顷的鸿湖已经被污染得厉害,洪坑的旧名“鸿湖社”的由来应该由此湖而起。村头几座大宅间有小路,于是进了迷宫一样的村子。说是“迷宫”其实一点也不夸张,洪坑面湖的建筑主体是七座三进、五进大屋,只要七座大厝把大门锁上,外面的人就无法进入村子。据说当年国军抓丁,进了村就转不出来,只好作罢。
洪坑落内居住着“开漳圣王”陈元光女婿戴君胄的后裔。依族谱所记,洪坑大厝始建于清初,距今至少也有二百多年历史。据传戴氏经商,积有巨资后,开始建房。后世兄弟们争奇斗巧,竞尚奢华,结果建造起一大片豪华宅院。每一座建筑,都是一个信念,一种追求。
据说洪坑戴氏造厝时,请来各地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包括山川环境、总体配置、局部安排、土木施工和装饰艺术等各个环节,甚至造厝的全盛时期,石料与砖瓦都是从晋江通过水运迢迢而来,所有的建筑,一色的红瓦青砖石壁脚,错落有致,十分气派。当地传说“有鸿湖的富,无鸿湖的厝”、“有鸿湖的路,无鸿湖的石铺(路)”应该不虚,足以佐证这所巨宅的骄人历史。
口罩在村中遍寻禁碑未果,却在村民的指点下来到一座破落的城堡般圆楼前,有此发现全赖有廖兄这样讲正宗闽南话的游伴。圆楼楼门是方正平整条石砌成,拙朴浑厚,十分坚固,门楣上题着“鸿湖乐居”四字。传说此楼原为唐代屯兵戍楼,戴氏洪坑始祖明朝初期从墨溪迁来,首先落脚于此,改建为住宅,后人丁兴旺,清初曾重修。
“鸿湖乐居”直径三十五米,五十三间房屋分三层环列,空出正南一个大门,中央空坪有一八角形石井,楼内设有木制通廊通各个房间。“鸿湖乐居”与闽西南的土楼形制相仿,只是建筑材料为青石青砖,所以不能称土楼。因年久失修,现已遍体鳞伤,破败得让人心痛。楼内的两个老妪兀自做着手中的活计,仿佛口罩一行不存在般。(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