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蓝廷珍蓝元枚公孙提督日接楼湖西乡赵家堡 |
分类: 八闽大地 |
由于有清晰的路牌指引,口罩驻车于一片老宅并没有花费额外时间。蓝廷珍,看名字又是位畲族人,是清初定策经略台湾的功臣,历任澎湖副将、南澳总兵、福建水师提督,为台湾的治理和开发作出重大贡献,影响深远。府第始建于康熙末年,雍正五年落成,三年后蓝廷珍死于闽水师提督任上,赠太子少保,谥襄毅,赐祭葬。这里也是其孙蓝元枚的故居,历任金门参将、龙门协副将、台湾总兵、江南提督,乾隆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起义,调蓝元枚为水师提督,提兵由蚶江渡海入台,直攻林爽文的营垒,一战大捷,但不久,即病死于军中。英年早逝,赠太子太保,谥襄毅,赐祭葬。与其祖蓝廷珍同谥襄毅,世称漳浦蓝氏家族的“公孙提督”、“大小襄毅”。
蓝廷珍府第对称的建筑群共有五进,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正堂、后堂、主楼与后厢。左右两厢为护厝,以“过水廊”相连,构成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的格局。
大门的门当和户对保存完整,从考究的用料和繁复的雕刻即知出自名匠之手,绝对是大户人家的手笔。左侧精美的门当旁随意地放置着一垛干柴,看上去并不突兀反而感到亲切和谐。第二进正堂与天井通敞,天井两侧作有屋顶的半开敞的连廊;两侧的卧房面对窄长的小院,院中用渥窗花墙隔成一大小两部分,既隔绝了前后房间的对视,保证了私密性,又创造了有层次的庭院空间。第三进是后堂,为供奉神佛、祭祀祖宗神位的场所,它与天井连通,两侧敞廊又和正堂的后廊连成一气,形成全宅最大的室内空间,体现作为全宅中心的统帅地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府第所有柱基均为雕刻精致的八角形莲花石座,华丽而不花俏。门厅、正堂、后堂围绕两个天井形成两个互串联的四合院,以对称的布局、变化的空间和明确的层次,表现了提督府的威严和气势。
第四进是两层的主楼,应该是主人的卧房。主楼外墙仍完整竖立,低层是方整条石砌筑,二层乃三合土墙。土楼只有一个大门,门上有“日接楼”石匾。窗户很小,条石窗框,条石竖棂,显然是出于防卫需要。可惜上世纪四十年代失火,楼内所有建筑结构均遭焚毁,只有东南角一株长在院墙上的榕树顽强地点缀着残破的主楼。
在府第建筑之中围着一座土楼,据说在闽南民居中属于孤例,这也算是蓝廷珍府第独特之处吧。最后一进是后厢房,当中一间为敞厅,它与左右厢房护厝连成一圈,围成一个大“四合院”,而土楼居中耸立,呈独特的“院城”形式。
整座建筑是砖墙、土墙承重的歇山桷搁檩与木穿斗构架相结合,其规模宏大,布局对称,构思巧妙,工艺手段多样,木雕,石雕等建筑结构反映了闽南地区当时的建筑艺术最高水平,既是集同时代闽南地区府第建筑之大成,又是府第建筑和军事防御建筑完美结合的典范,是闽南地区官家府第的杰作。
现在正是荔枝上市的季节,口罩看到路边的果农正在采摘荔枝,于是上前询问,新摘的才每斤一元钱。今年还没有台风袭击福建区域,看来荔枝是大丰收了。胡乱装了一大包荔枝,然后出湖西乡,从赵家堡上高速,一个多小时赶回厦门,沿漳州北部海岸线的自驾一日游划上圆满句号。大块朵颐地“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同时,口罩随手翻看着福建地图,寻找下一个出行目标。。。
(完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