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叙事还可以作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述方式。像个案分析、传记等都是叙事的表达方式。它展现给我们的不是一堆概念的躯壳,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生命气息的人类心理世界本身。
字串1
2.谨慎使用教育者的影响力
在叙事心理治疗的概念与方法当中,有许多值得教育工作者及父母反思的空间。
许多师生与亲子间的冲突在于长辈以优势的真理地位要求青少年接受教导,在多数情况下,这样的方式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大多只能强行接受,但接踵而来的问题是:有些透过主流真理压制个体意义的方式达成的生活,学生能否心悦诚服地接受?进而他们能否快乐地成长?家庭与师生基于亲密的生活接触,让其在青少年生命中常扮演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角色,教师与父母的责任重大,谨慎使用这样的影响力变得尤为重要。
例如,对于班级或家庭中部分的“问题学生”或“问题青少年”,解决其问题的方式恐怕不在于要求贯彻老师或父母“真知灼见”的规定或预测,任何问题的发生都不应以找出一种看似最佳的解决途径要求学生或子女改变行为就可以了,而是应该试图理解他们对事件背后原因的认知,对其个人人生意义的看法,让他们明白其行为与主流价值间的落差从何而来,协助他们思考应如何面对主流定义下的真理,进而找出自我改变的方式以及调整对自己人生的看法。
在对待学生或子女的教育中,尝试找出他们看待人生的方式,远比精确地指出一种适合他们发展的道路来得重要,毕竟教师与父母的知识都并非中性,而都带有浓浓的权力意味。这样的知识或许有效,但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个性差异极大的子女或学生,而对主流“真理”的适应不良,是可能形成问题青少年的。如果方法失当,有时效果会适得其反。
字串9
3.发现生命的意义比问题本身更重要
在咨询者和当事人处于“叙事心理治疗”时,他们所面对的不是一种可以置身事外的“工具”或“技术”,而是当事人的生命故事,反映的是当事人的生命态度、生命要求和生命抉择。在这里,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很重要。因为同样的事实,因为不同的解读,就会释放出不同方向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历史的痕迹,有许多的故事,故事中积极的资产被发现,向上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例如,单亲家庭如果认为是“成长的缺陷”,那么只是看到负性的一面,是向下的沉沦,但是如果看成是逆境的磨练,那么会成为成长的动力。生命经验的转化,就在于对生命故事的咀嚼:“如果妈妈还活着,她希望你怎么做?”“你从这件事情中学到了什么?”“这件事教给你什么?”正是这些咀嚼,使学生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在辅导和教育中,这种发现并非无中生有,是让学生得以经验现身,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正如英语中的“discover”(发现)一词,cover是盖住的意思,在cover上加了“dis”,是不让它盖住,让原有的展现出来。
叙事心理治疗原本就是要让我们每个人成为自己的心理捕手。
字串4
注:
[1]参见施铁如:《后现代思潮与叙事心理学》,《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许如悦:《沟通与叙事理论之比较分析》,参见http://home.kimo.com.tw/socialwork_tw
[3][4][5]White, M. & Epston,
D. (1990). 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 South Australia:
Dulwich Center Publications.
廖世德译:《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心灵工坊》(台)2001年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