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黄老师给我们带来故乡的点滴,还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日后,一定买黄老师的书珍藏!
——铜诗画
终于有幸拜见黄复彩老师,仙风道骨,文学达人!文学,器具也;灵魂,内核也。都说黄老师的两本关于大通和悦洲的散文集平易感人,其实黄老师对于家乡泥土的挚爱、对于家乡人民的挚爱,对于文学的挚爱,早已化为一泓清泉,借助乌篷船汩汩流出,真正是润物细无声了。文学,人学也,做人是第一位的。摒弃俗气,排除干扰,修身养性,直达灵魂,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是最具生命力的。感谢黄老师给我们带来一场神圣文学的大餐!
——青莲二世
这两天我在读大通人黄复彩老师的散文集《和悦洲,小上海》。《和悦洲,小上海》就像一幅水墨画,又一次牵着我慢慢地走进大通、走进和悦洲。心灵上感受到了一份自然的传真和生命的美好,尽管有点伤感。
为什么复彩老师一写到故乡,就能写的如此真实,语言如此平静,而感情又是如此到位。我认为这也是他和故乡的另一种“血缘”造成的。正是有了这种深入骨髓的情感,作者总能在心灵上找到自己与故乡彼此存在、相拥或感应时留下的种种神迹,从而为我们展示了古镇大通的水墨风情。
——墨河河
我私下认为,一个作家,如不能扎根于生养自己的土地,不能写出反映那片土地的作品,则称不上一名真正的作家。黄老师为众作家树立了榜样。
——江兴旺
最过瘾的写作带给读者自然是最过瘾的阅读。
黄复彩老师认为《和悦洲,小上海》和《乌篷船》的创作是对故乡一腔情怀的喷薄,是一次最过瘾的写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作者睹物思人,托物言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元素,努力复原一个本真的大通,作者的宣泄似地火冲天,是酣畅淋漓的。平时,我们读黄先生关于大通的文章,只能是零散的,吃零食似的,而这一次就有了两本,不正是饕餮大餐!尤其是,我们都知道文化的大通缺憾在于符号的湮灭,标志的缺失,人不是、物亦非。但是,情感上的大通仍然活在我们这些人心中。黄先生的这两本书,把文化的大通的湮灭与缺失挖掘出来,具象化、活化了,弥补了缺失,从而达到对我们情感的滋润与抚慰。这种书,读起来能不过瘾吗?!
鲜明的艺术特色让人读起来非常过瘾。这两本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具有浓郁的地方语言特色,行文的朴素极具春秋笔法的特点,微言大义,回味隽永绵长。细读每篇,你会发现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春秋笔法,或称微言大义,尽管属于术的范畴,但是能够做到这点,止于术的修为是难以企及的,必须有道的风姿和禅的参透,“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用叔河老的说法就是,不能“阅尽人间万象,吐纳山河岁月”,就无从谈得上微言大义。黄先生这两本书做到了,有嚼头,读着过瘾。
于我,读这两本书的过瘾之处还在于坚信了自己的一个判断,黄先生既是行吟文人也是行脚僧人。作为行吟文人的黄复彩大家早就熟悉,无须我在这里鹦鹉学舌了。行脚僧有三项工作:寻访名师,自我修持,教化他人。寻访名师、自我修持,近些年来,黄先生甚或超过一般行脚僧的功课。教化他人,黄先生又不同于一般的行脚僧。黄先生以大地众生为蒲团,以万物有情为拄杖,行化于红尘俗世间,用慈悲的情怀,款款写下篇篇让人开悟的短歌。跟着黄先生的笔触,我们不难发现:明了圆满菩提果实,原不在天上福乐的生活,是和众生携手走过的荆棘血泪。我读过《百喻经》,当然更读过黄先生的许多作品,在我看来,先生的作品就是九十九喻之后的新喻,更贴近人寰、更具人间烟火味道的新喻。
祝先生身体健康,永不停息行脚,以文化弘扬佛法,以佛法滋养文化,功德圆满!
——坐看红树不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