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比较热闹(网上一直热闹),“打假斗士”方舟子与“少年天才”韩寒隔空对骂。双方都在举证,方舟子是要证明韩寒包括《三重门》在类的众多成名著作系其父亲或者其团队代笔,韩寒似乎有些招架不住,一边晒出《三重门》的手稿并要重新出版,一边忙着逐条答辩,并表示要起诉方舟子,索赔10万元。
就像观看一场体育赛事,尽管那比赛的双方都与己无干,但作为观众,倾向总是有的,总会有自己支持的一方。支持谁或不支持谁,并没有什么道理,完全是一种心理暗示导致的个人感觉。
对于方舟子和韩寒,我当然都不熟悉。知道韩寒早些,当年他在十七岁时写的成名作《三重门》只是在书店的货架上翻了翻,并没有什么兴趣。后来偶然在网上看他在一所大学演讲,那种另类,那种幽默,那种尖锐,搞笑而又解气,从而对这个少年才子别一样看待。后来就注意起他的博客来,点击量巨大,那种对社会现象的喜笑怒骂,读后的确痛快淋漓。我承认,这些社会现象都被我看在眼里,但我没有勇气说出口来,即使政府借我一点勇气,我也写不出那种尖锐的文字来。无怪乎有人要把韩寒说成是当代的鲁迅了。
对于方舟子,虽然知道他是一个打假斗士,但我对他并无好感。就我个人来说,我不喜欢一个整天挑起事端的人,不喜欢一个今天同这个斗,明天同那个斗的人,这样的人固然可敬,但我个人只会对他敬而远之,这或许是我所接受的文化的偏颇,或者就是我性格的错。既然假充斥在我们社会的角角落落,人们也有权对方舟子的“打假”动机打一点折扣,保持一点怀疑,判定一下真伪。我承认,这实在是一种小市民的心理,但要命的是,我就属于这种小市民范畴。
假,充斥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你要想不假,除非你不活了。譬如地沟油,前一阵媒体曝光到让人恶心的程度,后来专家说,地沟油虽然不卫生,但并不含致癌物质。于是,地沟油照常在市场上畅通,餐馆照常火爆。前一阵说奶粉有假,而且有毒的奶粉不是一家两家,但又有专家说了,奶粉里加入适当的三聚晴胺不影响婴儿的发育,于是,要喝奶粉的婴儿家长照常去把一罐罐奶粉抱回家来。用专家的话来说,就是“有毒而无害”。在这种泥沙俱下的年代,老百姓要想活,就得听专家的,否则你说怎么办?方舟子们,你们对这种假打还是不打?
刚才说到假,现在再说真。真的,就是有益的吗?本市有一家化工厂,真正是合法的,一点儿假也没有,对本市GDP的贡献也是真的,可它每天喷吐出来的有毒气体对本市百姓身体的危害也是是真的,而且毒害的还不是一家两家,可见,真的未必就是无害的;假的,也未必就是有害的。打假,须得分别。
韩寒的文章不是全部都好,这是事实。去年我读了他在网上炒得很火的小说《1988》,实在不咋的。我敢说,如果把作者换一个其他的名字,任何一家出版社都不会出版。但韩寒对当代杂文的贡献是很大的,读者需要这样的杂文,也需要这样的韩寒,且不管是“韩寒”还是“韩寒们”。读者喜爱这些杂文,就是因为解气,痛快。吃着地沟油,呼吸着有毒的空气,读一读痛快的文章解下气还不行吗?我想,这是人们喜爱韩寒的原因。相反,在社会对种种不民主,不健全的社会现象保持零容忍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感谢韩寒或者韩寒团队。至于“韩寒”是真是假,是个人还是团队,真的很重要吗?
我的一些同事早在三十几岁就秃顶了,他们不得不戴上假发。刚戴上假发,看上去很别扭,但看久了,虽然觉得那头发做假了,但比看他秃子要顺眼得多。方舟子打韩寒,并不在文章有害还是有益,而在文章的操盘者是个人还是团队。这就像堵在大街上,看到戴假发的人就立即指着人说,你的头发是假的,你脸上涂了化妆品,有意思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