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月6日上仰天堂

(2011-12-08 10:56:04)
分类: 散文随笔

这是一年中第二次上灌口仰天堂。第一次是年头,这一次却是岁尾。上一次来,是冥冥中的一种感觉,果然,离开仰天堂后不到十天,就传来宋道姑圆寂的消息。如此说来,我的那次上山,就是与老人家做最后的道别了。

前天接到玉清师的电话,说这个周二下午举行师太灵骨入塔仪式。这一天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群山被很厚的雾霾笼罩着,似要下雪的征兆,但雪到底没有下下来。通往仰天堂的公路像是刚刚铺好,我们把车停在半山腰,这时,有三三两两的人往山下走来。经问,说仪式已经结束,师太的灵骨已经入塔了。我看看表,时间是下午一时许,原来玉清师把时间提早了一小时,我们果然是来晚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宋道姑自己的意思,她或许知道我并不喜欢热闹的场面,或许她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迟一点早一点都没有什么,但总之,我是迟到了,错过了宋道姑灵骨入塔的仪式。但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仰天堂攀爬而去,脚步倒是放缓了。这条公路是早几年就开始凿挖的,年初我们来时,道路仍然坑洼崎岖,现在却被修得平平整整。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上仰天堂时,走的是南端那条羊肠小道,当时站在山脚下,看到密林中的仰天堂似近在咫尺,结果却大汗淋漓地爬了两个多小时。那是我与宋道姑的初识,此后三十余年,我一直没有再上仰天堂。然而,那一次的短暂相识,老人家一直记着我。好多次,朋友从仰天堂下来,都要说到宋道姑,说宋道姑向几乎每一个从那个方向来的人打听我,向每一个与我有某种关联的人问询我的近况。老人家说,人们对佛教的误解太深了,因此,她希望有更多像我一样的文化人能够了解佛教,并深入到佛教的精髓中去,还佛教本来的面目。或许正因为如此,老人家才对我有着特别的期待。事实上,这些年我正是这样做的,我的努力,是以文学为载体,让更多的人通过一个方便之门认识佛教。我不知道我是否成功了,但我觉得自己是努力了。

直到2008年,我才再一次爬上仰天堂。将近三十年过去,想不到宋道姑一眼就认出我来,并且叫我“上复下彩”——这是佛教中对大德的称呼,宋道姑却以此来称呼我,真正让我愧疚至极,又感动不已。我知道,这正是宋道姑对我的褒赏。一晃四年过去,今年初,我第三次爬上仰天堂,眼前的情形印证了我冥冥中的密兆,老人家果已病入膏肓,然而那一天她非常高兴,而且吃了几颗我们包的冬笋荠菜饺子,我走时,她又让玉清师将余下的冬笋让我带回,让家人尝鲜。几天后,我即得知她辞世的消息。

开始下起小雨,雨滴沙沙地打在周围的灌木上,好在并不密集。我们仍选择那条密林小径往仰天堂爬去。石阶被厚厚的落叶覆盖着,脚踩在上面发出细密的声响。说起来,三十多年中,我一共只上过四次仰天堂,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后一次,而这一次迎接我的,不再是宋道姑爽朗的声音,而是一尊冰冷的石塔。于是便有了深深的悔意,这些年来,我上仰天堂的次数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我自年轻时认识佛教,但我拜识的人中,真正的智者并不是很多,宋道姑也许是我人至晚年最后一位智者了,但我却由于俗务缠身,一直疏于与她亲近,失去太多人生中原本不多的受教机会,这实在是我的不是。

宋道姑的灵骨塔就坐落在仰天堂右侧三十几米处的山坡上,不远处即是那条新凿的公路。塔并不大,上面盖着一床大红的锦被,塔前的香烛依然袅袅,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老人家自己的意思。宋道姑七岁走进仰天堂,先是礼敬道教,中年以后皈依佛教。七十多年过去,没有特别的事情,老人家决不下山。虽然是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但她与这个世界并不遥远。对于一个修道有成者来说,不管是生在尘嚣还是隐于密林,那大千世界的万壑千峰均一一秘藏于他呼吸之间。那一次我与宋道姑谈起刚刚发生的一起大事件,老人家沉痛地说,这世界如此贪着,如何是个了啊!

从仰天堂传来佛事的钟钹之声,我读着塔铭,一边回忆着与宋道姑有限的几次接触。塔铭写得很古气,但撰写的人却并不懂佛教,文中竟然有“不幸殁于”的字样。但我知道,宋道姑临终前的意象很好,老人很安详地走完她的八十四年人生之路。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她一生的努力,难道不正是为了这刹那的归去吗?“渠侬家住白云乡,南北东西路渺茫,几欲归去归不得,忽闻岩桂送幽香”,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宋道姑去了她毕生修习的所在,她沿着一条终于觅得的道路,正一步步向真正的家乡走去,她的离世,定当是带着欢喜而去。

仰天堂的护法方老送我们下山,老人家说,再来啊!我答应着方老,但不知道我是不是还会再上仰天堂。公路修得如此平整,从山下登上仰天堂,不需要再费太大的力气,来仰天堂旅游或朝拜的人会更多了,当然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宋道姑的本意。我只是希望,仰天堂仍然是这方世界中不多的净土之一。就像宋道姑当年所说,这世界太过吵闹,太过喧哗,太过贪着,怎是个了呢?在仰天堂清风明月之下,登上此处的人们哪怕能享有片刻的宁静,那也是好的——或许,这正是宋道姑坚守仰天堂七十余年真正的本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