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活在当下,活在佛与非佛之间

(2011-02-04 21:04:28)
分类: 散文随笔

——散文集《让自己的心明亮起来》

 

自序

 

这是我的第三本散文集,其中收录的67篇散文,都是我近二三年所作。与我的前一个集子《一花一世界》不同的是,这个集子里的内容一半记录的是寻常人生,平常生活,一半则是与佛教有关。

很多年来,出入于寺庙,与僧人交往,成了我生活内容的一部分。虽然时至今日,佛教的世俗化和边缘化曾引起很多人士的慨叹,但是,佛教中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人世的关怀以及高僧们非同一般的处世态度,则是佛教中永远不变,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主题。

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走进一座荒废的寺庙,第一次认识一个“被俗”了的僧人。直到今天,仍然有读者记得我发表于1981年第三期《安徽文学》头条的小说《墨荷》。虽然那是我的一篇习作,但我相信,再过二十年或三十年,那篇小说仍然有它的文学价值。我为之自豪的是,从一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我就不追求时尚或一时的轰动效应,我所关注的,永远都是人性中的那些最隽永,最具有生命力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这也正是文学的本质所在。

我是因文学而走进寺庙,而认识佛教的。三十多年来,我认识的僧尼无数,他们年龄不一,身份各异,其修行阶次也各有高低。我在记录下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的同时,他们的生活态度,处世方法也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九华山的仁德长老,安庆的皖峰老法师,甘露寺的大幸师太,这些老人虽俱已作古,但他们的名字将永远刻在我记忆的深处,他们高洁的品性像一抹阳光,照亮我心灵的每一处角落,也让我平庸而卑微的生命显得无比强大。应当说,这是我的福报,也是我一笔不小的人生财富。

二千五百年前古印度的一棵菩提树下,一个名叫释迦牟尼的人悟得真道:人皆有佛性,只是被尘劳所蔽,就像镜子被灰尘蒙蔽。只要拭去灰尘,佛性就会呈现,镜子也就会发出它应有的明亮。因此,这才有了后来神秀禅师的“时时勤拂拭”,这才有后来禅宗的大师们所提倡的“直下承担”。

人活着是痛苦的——这也是佛的总结。这痛苦源于我们生命存在的本身,源于我们总是太执着于生命中的种种纠结,却很少有人能像问道三祖的道信沙弥一样终于明白,那根束缚自己的无形绳索,是自己给自己绑上去的,而不是别人。人只有正视生命中的这种纠结,活在当下,并在当下中即时解脱,那原本被蒙蔽的真性才得以活泼泼、亮闪闪地呈现。

就像这个集子一样,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既有宁静的山村野寺,也有喧嚣的城市即景,这就是我的生活,是我真实的人生经历。在我被城市的烟尘薰染得几分疲倦时,我会走进某一座寺庙,去体会禅师“树下一坐,日中一食”的生活;但我毕竟是一个俗人,我离不开我所谋食的工作,离不开我所寄身的城市以及我惦记并惦记着我的亲人们。很多年来,我一直就生活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具体在我的文字中,佛或非佛,只是题材的不同,所表达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那就是,让自己的心明亮起来,从而活得轻松,活得自在。

由于家庭的遭际,整个少年时期,我一直生活在一种压抑和自卑中。七八岁时的一场大病,让我第一次想到了死,甚至就怀疑起“我”未生之前和“我”死后的这个世界是否真实地存在。这很有点类似“父母未生我之前我是谁”的千古禅思。直到三十岁后,开放了的社会才让我有机会浸润文学。是文学让我找回了我生命中原本的自信,也让我逐渐摆脱那种与生俱来的自卑和忧郁,我终于意识到,人可以活得更阳光一些,更明亮一些,也可以活得更强大一些。这一主题几乎贯穿于我三十年写作的始终。应该说,这一主题是与佛教所提倡的人生悟解是十分相应的。有鉴如此,我将这个集子作如是命名:《让自己的心明亮起来》。

以上文字,权且为序。赶紧打住。

                                          辛卯年正月初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