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之后,禅宗一花五叶,分别创立曹洞、沩仰、法眼、云门、临济五宗。慧能的弟子马祖道一、青原行思以及石头希迁等分别在江西和湖南开宗立派,弘扬慧能的顿悟法门。在江西,有他们的弟子洞山良价、仰山会寂、黄薜希运等在此一带开辟道场,禅的活动轰轰烈烈。唐会昌灭佛,天下寺庙多半被毁,唯这些禅宗道场得以躲开大劫,这不能不与祖师们选择这些隐蔽的深山建立禅寺有关。他们自耕自食,实行“农禅并重”的宗门作风,完全不依赖政府和香火。禅师们常常用一些奇怪的方式开示学人,甚至发展到呵佛骂祖。至唐后期,禅宗大兴,大批学人宁肯放弃官场角逐,涌入江西和湖南境内,当时竟有“选官不如选佛”的口号,“走江湖”一词开始出现。此中“江湖”即指江西和湖南。只是后来,“走江湖”一词被用到九流三教之中,是为一种误读。
在仰山寺禅堂,我在禅凳上跏趺而坐。我对自己说,你不是一个简单的采访者,你是怀着朝圣的目的来的。我问自己:你是谁,你为什么来到这里?
一位师父为我们送来茶水,广东云浮日报的老杜问师父:“我们这些凡人也可以在这里打坐吗?”师父回答说:“谁又是圣人?”我心一震,忽然想起公案中的一段对话:“这里有佛吗?”答曰:“你说谁又不是佛呢?”

禅宗沩仰宗的开山祖庭仰山寺。到这里才发现,这个寺的住持养航法师是九华山佛学院第五届毕业生,去年我在澳门还见到他,现在,他是大和尚了,我记得他原来的名字是居如。只是,他今天并不在寺。

仰山寺山门前的两棵银杏树,据说都有一千多年了。

打着伞,我们冒雨前往曹洞宗的开山祖庭洞山寺。

毕竟是禅宗名山,参天大树随处可见。

公元859年,良价手持锡杖,云游四海,来到这里。据说在过洞山葛溪时,睹桥下自影而彻悟本源,写下《逢渠偈》:“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大概的意思是说,不要向外去寻求什么,要达到真正的彻悟,还是回到自身的本源,即心上去吧。这座“逢渠桥”,即是后人为洞山《逢渠偈》所建。

今天的雨下得够大,我们看到真正的“飞练”了。

宋代的石刻,上面是苏东坡的字。

这是苏辙的字。

据说,这道石门在当时能够自动开合,清晨,它自动打开,迎接朝圣者,晚上,它又会自动闭合。陪同的一位副县长说,现在它再也无法开合了。有位老记插话说:人心不古,连石头也不愿配合了。

柳暗花明处,就是曹洞宗的开山祖庭洞山寺了。雨中有些疲惫的我忽然兴奋起来。对于一个禅宗爱好者来说,这难道不是我心目的圣地吗?

寺掩隐在一片苍翠的树林里。这片稻田,是他们继承“农禅并重”祖风的标志。

这一片林子,如果不是藏在深山,该不会保护得这么好吧。

看到这座山门,我的心开始激动了。对于年轻的同行们,或许只是一次简单的采访,但对于我,却是一次真正的心灵朝圣。洞山良价、曹山本寂,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对于我都是如雷贯耳啊!

洞山良价塔墓,塔旁有碑,说到良价当时创立曹洞宗的理论是“回互”。关于这一理论,我在1997年曾写过一篇理论文章。“回互”是湖南南岳石头希迁禅师在其著作《参同契》中提出的理论。到良价这里,得到进一步阐述。回互者,即事物对立的双方是相互关系的,相互影响着的。这是一个哲学命题。

会昌废佛,大批寺庙被毁,唯有禅宗得以生存。禅师们躲在这深山老林,自耕自食,从而为禅宗的兴盛提供了生机。这大片的稻田,应该是当时祖师们农禅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证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