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您好:
久未联系了。记得你曾发过来几篇小说,文字都是极好的,我从中学习了很多。但这篇散文我只能说并非你的成功之作——无论是文字还是意韵。
中国佛教正处在被弱化被边缘化阶段,个中原因不便探究。佛教的衰微之势必不可免,衰微阶段的佛教更需要人们以宽容之心包容和呵护,而不是调侃。好的散文都是含蓄的,有一种优雅之美,调侃不属于散文。佛说,佛眼里看到的都是佛,一个走进寺庙的人,是应该从佛眼中看到慈悲,看到怜悯和宽容的。那些佛书,你可以不感兴趣,但却不能否认它们大部分都是很好的书,虽然没有书号,没有出版社。你该知道,有书号的未必都是好书,好书未必都需要书号,现在作家遍地,垃圾书遍布书市,不就是因为很随便就可花一笔钱从出版社买到一个书号吗?您这样聪明而敏锐的年轻人,怎么也会有如此的陈腐偏见呢?
居士释“舍得”,也是一种草民哲学,自有它独特的道理,却并非代表佛的观点。居士的话就是佛的话吗?“回报”也是因果链的一种,一切言,一切行,都是有回报的,正所谓有因必有果。因果是佛教的大哲学,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被无数哲学家和学问家证明的科学。长毛要在寺里开会也未尝不可,长毛就一定是坏人吗?你对长毛了解多少?虽然你得到的一则材料称长毛“杀人如麻”。僧人历来是宽宏的,佛门广开,况且长毛要在这寺里开会,僧人即使不同意,也是没有办法的。
佛教中居士是护法护庙的,寺里出家人外出了,就更应该有居士住进来了,这是不奇怪的,就像你出门了,你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来替你看家。那个居士在你一进寺就热情地向你介绍寺庙历史,她算得上一个热心的人。如果她见到你一副冷若冰霜,你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她在你注意到那些佛书时向你介绍那些书,是她做居士的职责,她总是希望你能从这些书中获得一些佛教知识,这有什么不对吗?佛教中“随缘”,就是随自己的心意。佛教中有三布施,即所谓“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从佛教的观点看,不论哪种布施,功德都是很大的。因此,我觉得她是为你好。况且她只是在你问到“拿了这些书后又如何”时让你随缘,并没有一定要求你掏钱,这有什么错呢?
总之,我认为你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出的观点不少都带有孩子般的偏见和逻辑上的混乱,文字上倒不像是你平时的了。
你谦虚地让我“释疑”,我也就不揣冒昧地乱弹几句,绝不敢称“老师”。
我早就不再编报纸,手头倒有一份佛教杂志在编,欢迎你写些鼓励佛教和阐扬佛教之美的文字,批评也可,但调侃就不好了。我很喜欢与年轻人交朋友,尤其是有才情的年轻人,也希望能成为你的朋友。就此问候。
黄复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