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拍给纯爷们看的电视剧
(2009-03-25 08:10:31)
标签:
我的团长我的团抗战国军杂谈 |
分类: 杂谈 |
战争,让人性白热化(专栏文章)
黄复彩
有不常见面的朋友总会礼节性地问我:最近又写什么了?我也总是回答他,什么也没写啊。余下的话没说出口:我岂是一架写作机器?
虽然我觉得自己并不缺乏写作才情,但写作,却并不应该是我生活的主流。人生于我太多色彩,要做和值得做的事情太多了,譬如野游,譬如太极拳,譬如读书,譬如看电视等等。
人又问我,你看电视剧吗?我说,看啊,只是,好看的电视剧太少了。漂亮的演员,华丽的场景,儿戏一般的剧情,一看就觉得那是在“演戏”,逗弄老头老太的干活,一看就败味口。但是,逮到一部好剧,我也同年轻人一样,我是剧中人的粉丝,是剧中演员的粉丝。去年河南台播《大工匠》,原以为是写一种技艺的,结果却不是,三个底层人物的命运在五十年的历史中充满了变数,充满了传奇,充满了悲与喜的跌宕起伏,看了上集就盼着下集,一集也不想拉下。最后的几集,恰好在县里开一个笔会,那天晚上东道主专门为笔会准备了一台晚会,坐在小剧场里,心却在《大工匠》里,不得不有失礼貌地遛出剧场,回宾馆把最后二集看完。我承认《亮剑》不错,但并没有失魂落魄地拉住我,《闯关东》我是在视频中看的,开头的故事很紧凑,渐渐地却拖沓了,终究没有耐性伴它到最后一集。
扯远了,还是说自己吧。目力的下降,我的阅读也越来越少,晚饭后,我习惯坐在电视机前,与妻子争夺遥控器。在这个多雨的春天,终于有一部电视剧被我逮着了,那就是刚刚播完的《我的团长我的团》。
《团》,我是从七八两集发现的,一看,就放不下了。战争片多了去了,直接写国军抗日的电视剧也并非第一部,但这部《团》抓住了我,是因为它的真,每个人都是真的,龙文章、迷龙、烦了、不辣,还有豆饼、郝兽医,他们每一个人都不是我们见惯了的高大全,他们不假模假式,他们不故作豪言壮语。甚至他们的相貌,一点也不高大,甚至委琐(不知他们是怎样考取电影学院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真的,迷龙与他半路上捡来的妻子,孟烦了与妓女小醉,精英与人渣们的恶架;他们的生活是真的,打架、骂娘,下作、亲情……这是以往的电视剧中所不曾见的形象。于是花两天时间,在网上视频中一气将43集全部看完。仍不过瘾,回过头来,将其中的几集再看了一遍,深深地沉湎其中,想着迷龙,想着龙文章,想着孟烦了,想着那场南天门大战,想着从那场战争走过来的中国,不容易啊,我的中国,我的前辈先人。
我的九十四岁的母亲喜欢看小燕子的疯疯癫癫,我的妻子喜欢言情剧,而我的女儿对美国动画片有着痴迷的程度。她们不明白我为什么喜欢《我的团长我的团》,不明白我为什么喜欢那一群蓬头垢面邋里邋遢的炮灰。于是我知道,《团》剧不属于老头老太,当然也不属于少男少女们。《团》剧是拍给男人们看的一部电视剧,是拍给“纯爷们”看的。战争、人性、死亡等等。《团》剧中的战争是惨烈的,但更为惨烈的是将人性像烤肉一般放在惨烈的战争火炉中,于是,化为飞烟的是人性中表面的浮沫,凝炼出来的是人性中最真切,最荡人魂魄的内容。在白热化了的战争和死亡面前,每一个人都呈献出原本的面目。
一群在滇缅边境被日军打散的国军弟兄,一群“人渣”们,他们衣裳褴褛,蓬头垢面,他们像一群森林里的野兽,他们奔逃着,在不断被追杀的过程中本能地寻找着回家的路,偏偏又遇到一个近乎疯狂的自称是“团长”的家伙,龙文章在子弹的呼啸中疯狂地叫喊着:“爷爷们,我带你们回家!”但他们毕竟是军人,于是,一群人组成一个“炮灰团”,他们不被承认,频遭挤压,但他们用仅存的一条裤衩与日军在森林中周旋。在一次又一次的交火中,他们唯一能够与子弹保持距离的就是他们从死人堆中捡来的衣服和他们的肉体。他们是生死弟兄,他们相互辱骂,又相互保护,他们热爱生命,却不得不看着自己的弟兄们一个个倒在日寇的枪口下,但是,他们又继续拿起武器,他们嬉笑着,下作着,胡闹着,拼杀着,生命,在一次又一次惨烈的战斗中已显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活着,就要有开心,就要有调笑,就要有女人。
有时候,我总是叹息我们这个民族太过于严肃了,我们为什么不能轻松点儿,为什么不能幽默点儿?反正就是个死,板着脸死与笑着死究竟有什么不同?南天门决战了三十八天的炮灰团弹尽粮绝,在只剩下最后一口气时,迷龙却对龙文章说:“我想起来,你还欠我钱呢?”有人说,《团》剧太“作”,缺乏起码的严肃,但人们却不理解,死亡对于那些“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死”(美国作家福克纳语)的炮灰们,实在是一件极寻常的事,我们凭什么一定要求迷龙在临死前说几句我们司空见惯的豪言壮语?
《团》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因而也都是真实的。团长龙文章兼具疯狂、野蛮、善良以及嗜血成性的作战本能于一身;自私、霸道的迷龙其实却柔情似水;出身书香门第的孟烦了嘴特损,他的尖刻(也有深刻)是编剧兰小龙所需要的,于是,这部电视剧就不仅有惨烈的战争,不仅有跌宕的剧情,更有人生和人性的思考。此外,把所有人都当作自己娃的郝兽医,憨厚的任人欺负却只会咧着嘴笑的河北娃豆饼,兵油子一样的不辣等,他们一点儿也不高大,甚至委琐,但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真实的,真实得就像我们自己的内心。因其真实,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们的命运都不能不牵动着我们的心,无论是生还是死,他们都让人有着揪心的疼痛。他们是壮士,更是人,他们既有崇高也有卑微,既有狭隘也有大义,正是这些战争中的炮灰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用他们的肉体,筑就一座坚固的南天门。
《团》剧的高潮是南天门一战,南天门一战不仅是敌我双方火力的交锋,更是人性的交锋。虞啸卿是血性的,他杀光了他父亲所有的儿子,人们并不怀疑他的一腔热情和报国之志,但是,当在家族的利益和几百人甚至几万人的生命面前,他最终还是妥协于军事大佬们的“攻击立止”,于是,龙文章所率领的二百壮士从出发的第一刻,就决定了他们的有去无回。二百壮士,在南天门坚持了三十八天,活下来的仅七八人。一百多弟兄并非死于日军的炮火,而是死于军事大佬们的政治交易。龙文章与他的弟兄们最终只是一群炮灰,一群政客手中的工具,谈判桌上的筹码。炮灰们在南天门演绎了一幕气壮山河的活剧,导演让我们从这场惨烈的战斗中看到政治家们的虚伪和一个民族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