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圆成的圆融

(2006-12-20 21:22:12)

我是在广西凭祥观音寺认识圆成比丘尼的,一副瘦瘦小小,弱不禁风的样子,一开口,竟是安庆对江大渡口人。

圆成入佛前是家里最小的女儿,也是一个自小到大受着宠爱的女孩子。圆成说,刚出家那几年她之所以选择外出参学,风餐露宿地到处流浪,就是要让自己吃一番苦,以便打掉出家前一个娇宠的女孩子身上所特有的习气。

戒行,是僧团铁打的纪律,也是一个出家人必须的操守,与其他出家人不同,圆成在根本戒之外又加持了银钱戒。背着一只旅行包,不蓄分文,手不沾钱,圆成开始了自己长达数年的行脚生涯。行脚的日子里,圆成多半都是住在路边的土地庙里,或是露宿在荒郊野外,忍受着饥饿,忍受着孤独,应对着一个年轻女性随时而来的各种伤害。在那些年里,她看惯了别人的白眼,受够了世人的奚落,她在暗地里哭过,甚至被人误解,蹲过监狱。她来到广西边陲小镇凭祥,她的行为感动了居士,她也被居士请进了那座山洞小庙观音寺,至此,圆成已砥炼出了自己坚韧的个性,成了一个智慧而圆融的人。

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比较木直的人,我不善应付,尤其是突然而至的事件,在手足无措的状态下,往往只凭当下的直觉,本能地做出反映,得罪了人倒在其次,原本要办的事,便也砸了。我所缺乏的,恰恰就是圆融。

《华严经》有“圆融无碍”、“事理不二”的说法,烦恼可化为菩提;生死即为涅槃;此事与彼事间绝无不可通融之法,此人与彼人更没有不可调和之理,只须圆融,必然无碍。可见圆融不仅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处人处事的方法。我在凭祥观音寺住了半个月,我也真切地在圆成的身上看到她的这种圆融和智慧。

一天正在吃午饭时,斋堂里进来一个宣传某某功的中年女人,而在门外,仍有三两人在游弋着。女人说,我要向你们宣读一份重要文件。不好得罪他们,更不能接受他们,我看着圆成,不知她将如何对付这个棘手的人物。圆成说:“我们正在午斋,如果你不介意,那就请开始吧。”那人站在我们的饭桌旁结结巴巴地宣读起来。圆成则若无其事地吃着饭,一边打破“食无言”的常规,同我们说着一个刚刚听来的笑话。那人宣读完文件,还要将一些材料交给圆成。“您辛苦了,”圆成说,“我可以随喜你,但我却不能接受你,因为我们佛教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否则,我就不是佛教徒了。”那人说了声“谢谢”,很快知趣地走了。

圆成的圆融是一种智慧,她正是用这样的智慧去对待一切复杂的人和复杂的事,从而让她在这个边境小县如鱼得水。但圆成的圆融决不失去自己的原则,她既不让对方尴尬,也决不肯丢失自己。

那天在中越边境友谊关,当圆成向一个年轻关员提出想带我们去边境线看看时,那位年轻关员却向圆成提出:“我可以同你握一下手吗?”说着,就伸出手来。目睹此景,我甚至都替圆成为难了,不知道她将怎样对待这样的友好。圆成说:“谢谢你对我的友好,但对于我们出家人来说,合十问讯才是最高的礼仪。”圆成说着,就双后合十,向那人恭敬行礼。那人也立即将伸出的手缩回来,改成双手合十的姿势。一场尴尬化解了,双方都感觉十分自然。关员一高兴,就给我们发放了特别通行证,让我们进到边境线上拍照游玩,我们也因此而与一对越南人聊了很久。

想起古人所说的“每临大事有静气”,圆成的圆融,是建立在她的“静气”之上的,静气是一种功夫,也是一种学问,从这一点来说,认识圆成是我的一次人生的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雾中青峭湾
后一篇:山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