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日常生活调理
(2009-02-28 16:41:08)
标签:
保健阳气春捂养生之道春季日常生活调理吴治英注重调摄情志春悟慎健康 |
分类: 健康养生 |
一要注重调摄情志。中医认为,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春季如果不注意情志调摄,肝气抑郁,则会生出许多病来,如情志不遂、肝阳上亢、血压升高等。有心脑血管病者还容易发生中风,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到了春天更易复发。古人讲,调神务使“志生”。因此,春天应顺应阳气升发的自然规律,学会自我调控和驾驭好情绪,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使心胸开阔乐观愉快。遇到不快事要戒怒(怒则伤肝,尤以春季发怒为盛),并及时进行宣泄,方可使肝气顺畅条达,“以使志生”。在《寿亲养老新书》里载有“十乐”,即读书义理、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学学古人的“十乐”,对春天养肝大有裨益。
二要加强户外锻炼。动则养形,活则血流。有规律的活动、适当的运动,这是古往今来长寿之秘诀。在寒冷的冬季里,人体的新陈代谢藏精多于化气,各脏腑器官的阳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春回大地,人体的阳气开始趋向于表,皮肤腠理逐渐舒展,正是采纳自然阳气养肝的好时机,是体质投资的最佳季节。而运动则是绝好的方法。中医认为,肝主筋。坚持锻炼则能舒筋活络,有益肝脏健康,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所以,为了资助阳气的升发,清晨宜多去室外活动,吐故纳新,导引肢体,舒展筋骨,流通气血,旺盛生机,健全身体,让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但切忌过分活动,以免汗出太多,伤及人身之阳气。
三要保证睡眠质量。睡眠,古人称为“眠食”,是人类自身对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有效调节。曾国藩有“养生之道,莫大于眠食”的名言,英国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将睡眠誉为“生命筵席”上的“滋补品”,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睡得香”为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睡眠的极端重要性。《黄帝内经》中说:“人卧血归于肝”。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流经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并加快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代谢,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抵御春季多种传染病的侵袭,为一年健康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春季要注重科学睡眠。青少年和中年人每天需睡8小时,60岁以上老年人7小时左右,80岁以上老年人应睡8~9小时,体弱多病者可适当增加睡眠时间。春季虽然是运动健身的好时机,但还要注意晨起不可过早,否则阳气尚未发生,复加风寒和湿露之侵袭,无益而有害。
四要春悟慎减衣被。由于人们在冬季怕冷,大部分时间都在居室内度过,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下降,难以抵挡初春忽冷忽热的多变气候。此外,春天又是各种病菌、微生物繁殖、复苏的季节,各种传染病很容易流行。所以从古至今,善于养生的医学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民间也流传着“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语。如果过早地脱去棉衣,寒气会乘虚而入,寒则伤肺,加上人体的皮肤已经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御能力有所减弱,所以易患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还有一些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流脑、麻疹、腮腺炎、猩红热等多种传染病也易在这个季节流行。但若防范及时,“春捂”得法,强健体质,则将会减少发病的机会。因此在早春从棉衣换到毛衣或者夹衣不要匆忙,要根据天气的变化,一件一件地减,此外被褥也不应该马上减薄,以符合“春捂”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