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贫血的克星——铁

(2009-02-09 15:02:42)
标签:

饮食

养生

血红蛋白

缺铁性贫血

健康

分类: 健康养生

铁是维持生命的主要物质,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一种,总量约4~5克。其中70%存在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血红素酶类、辅助因子及运载铁中,称之为功能性铁;其余30%作为体内贮存铁,主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存在于肝、脾和骨髓中。在人体的分布以肝、脾含量最高,其次为肾、心、骨骼肌和脑。铁在体内含量随年龄、性别、营养状况而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1、生理功能:

①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的主要成分,参与体内氧与二氧化碳转运、交换等过程;维持正常造血功能。

②是许多酶的成分和活性物质,分布在人体组织中;促进发育。

③催化促进β—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

④促进抗体产生。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防止疲劳。

⑤预防和治疗因缺铁引起的营养性贫血,增强造血功能。

2、缺乏影响:

①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出现疲劳、烦躁、头晕、学习工作能力下降、恶心、便秘或腹泻及神经功能紊乱等。

②行为智力异常,损害儿童认知能力。

③免疫和抗感染能力降低,机体工作能力明显下降。长期缺乏会明显影响身体耐力。

④导致缺铁性贫血,特别是婴幼儿、孕妇及乳母。

⑤酶的构成成分,是体内能量制造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对寒冷敏感。

3、每日推荐摄入量(AL。单位:毫克/日):                   (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

年龄

摄入量

年龄

摄入量

年龄

摄入量

最佳摄入量

儿童7~10

0~

0.3

7~

12

50~

15

成人15

0.5~

10

11~

男16/女18

孕中期

25

治疗推荐量

1~

12

14~

男20/女25

孕晚期

35

儿童7~10

4~

12

18~

男15/女20

授乳期

25

成人15~25

    4、食物来源:

    动物血、动物肝脏、肉类、鱼类、油菜、苋菜、菠菜、韭菜等。大豆、黑木耳、芝麻酱中含铁丰富;瘦肉、蛋黄(其中的卵黄高磷蛋白可干扰铁的吸收)、干果类是铁的良好来源。

    附:可提供20毫克铁的食物(14岁以上每日推荐基本摄入量)

食物种类

重量(克)

食物种类

重量(克)

食物种类

重量(克)

生猪肝

90

海米

180

大米

870

芝麻酱

204

猪血

230

蛏子

60

大豆

244

鸡蛋黄

308

蛤蜊

91

葵瓜子

350

水发黑木耳

364

蚌肉

40

瘦羊肉

513

黑芝麻

88

芹菜

1667

    正常成人每日血红蛋白分解代谢需要20~25毫克铁,每天排出约0.9~1.05毫克,通常人体很难从膳食中得到满足(摄入的铁大约只有8%被吸收)。我国7岁以下的儿童贫血平均率高达57.6%,其中1~3岁的幼儿患病率最高;孕妇贫血率平均为30%左右,孕末其更高。主要因机体需要量增加而膳食铁摄入不足引起。

    促进铁吸收的因素:维生素C、有机酸、肉类、维生素B2、维生素E、钙质、叶酸、磷及胃酸等。

    抑制铁吸收的因素:植酸、草酸、鞣酸、多酚类物质、胃酸缺乏则有抑制作用。另外,高浓度的磷、锌、钴、铜及锰可与铁争夺吸收部位,从而影响铁的吸收。

    5、特别需要补充铁者:

    日常膳食中缺乏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血、动物肝脏等;婴幼儿;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老年人;青春期女性;正在服用消炎药特别是阿司匹林者;经常喝浓茶或咖啡者。

    温馨提示:体内缺铁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铁减少期,表现为体内储存铁减少,血清铁浓度下降,无临床症状;

    第二阶段:为细胞生成缺铁期,即血清浓度下降,运铁蛋白浓度降低和游离原卟啉浓度升高,但血红蛋白浓度未降至贫血阶段,处于亚临床症状阶段;

    第三阶段:为缺铁性贫血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下降,并伴有缺铁性贫血临床症状,如头晕、气短、心悸、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脸色苍白等。

    (全文见作者出版的《新世纪家庭健康营养宝典》一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