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公民李荞民被牢头狱霸殴打致死一案,成了2月份各媒体的主打新闻之一。这个被称为“躲猫猫”的事件,从发生的2月12日到真相公布的27日,在仅半个月的时间里,新闻传播速度之快,舆论影响之大,为我省多年来罕见。在事件的传播中,新兴的网络媒体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通力协作,为推动事件的有序解决取到了重要作用,成为一大亮点。认真总结经验,特别是对如何加强网络与其他媒体的协作,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尤其是舆论监督的作用,颇有益处。
回顾“躲猫猫”事件新闻报道的全过程,大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新闻媒体对网络的重视度比以往都高。“躲猫猫”事件在网络上引发巨大反响、形成轩然大波后,我省传统多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对网上舆论和动向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其中。同城的几家主要生活类报纸和云南电视台的“都市条形码”均在第一时间编辑刊(播)出了有关事件经过、发展、结果的新闻,使网络舆论通过传统媒体进入到了千家万户,进入更多的人群,网络上的舆论、网民们的诉求,很快被其他媒体的受众知晓,形成了一个更为声势浩大的舆论群,体现了舆论监督的巨大威力。
二、新闻媒体以积极态度参与到对事件的调查过程中。在网民调查委员会的组成过程中,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报名踊跃,并有多人进入委员会。事实证明,这些媒体人以网民和媒体记者编辑的双重身份参与到调查中,由于亲历亲为,调查的情况可以很快通过自己所在媒体报道出去,产生的效果更好。云南信息报、生活新报、春城晚报等记者写出来的稿均具有生动、新鲜的现场感。云南电视台“都市条形码”、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则充分发挥了视听媒体的优势,多次在第一时间及时传递了有关信息。
三、新闻媒体与网络的互补作用凸显。可以说,整个“躲猫猫”事件因网络而生而发展而结果,网络舆论和热心网民功不可没。而新闻媒体的介入,尤其是作为传统媒体、强势媒体的报纸、电视等,无论是报道的深度还是促进问题解决的力度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闻媒体与网络的互补互动和协作,在这一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得到充分体现。如:报纸对调查委员会人员名单、网民调查报告的刊登;一些有影响的网民代表从隐身到现身,在报纸、电视上频频亮相;网民的意见在更多的新闻媒体上得到反映;而报纸关于这一事件发表的评论文章,更具权威性、导向性和深刻性。
还应该看到的是,对“躲猫猫”事件的报道,也是云南省委宣传部门探索新闻媒体与网络如何进行协作的一次成功尝试。在整个过程中,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和具体业务部门,在策划、指导、实施等方面作取到了关键作用,充分体现了我省新闻界在面对公共舆论事件时,既尊重公众和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又抓好舆论导向的信心和行动力。将长期以来简单被动地把宣传当新闻做的方式,变为主动地与受众一起分享信息、平等交流的创新之举。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也还有一些不尽如意之处,尚存有待今后改进的地方,但它创造出的云南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中的多个“第一次”,刻下的云南新闻传播史上的进步标记,已经在国内各阶层人士乃至理论界引发了热烈积极的反响。
(作者为云南省资深媒体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