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标题,源于今晨网上一段文字。
一位记者在他的采访手记中说:“2月27日下午,躲猫猫真相公布后,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婉拒记者采访,但他28日清晨发来短信称,今日阳光依然跟往常一样,云南的天空永远是最蔚蓝最清澈的。”
看到这些话,我最想说的是:云南网民最清澈 。
这些天,围绕着“躲猫猫”网民调查委员会的是是非非,线上线下,各方人士进行了多方角逐。作为一个观察者,许多感受与感动,在网上在网下,让我深思,让我激动。
实话说,和参与“躲猫猫”调查委员会中的几个网友的交往,已不是一天两天了。不论是每天在网上交流,还是彼此之间不多的几次见面,我们年轻的网友,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对经济进步的热情,对公益事业的责任,对不良现象的批判,对云南发展的建言,对事关百姓生存状态的关注,都让我不敢有半点懈怠。
相对于500多万云南网民,我所认识和接触到的云南网民只能算沧海一粟。所谓的“云南网民最清澈”,当然只是我认识了解的这些网民朋友的点点滴滴。
每天一上线,打开QQ群,四面八方的网友给我的,总有最鲜活的思想、最清澈的信息、有趣的视频、全新的图片。
就“躲猫猫”网民调查委员会而言,正是这些网友凭着个人的满腔热情、凭着公民的良知良心,做了一件最具开创意义的、在全国都是首次的创新之事。作为一种公民参政议政的有益探索,只要恪守法律边界,为什么不可以是落实公民监督权的可行之举? 质疑这些网民代表是体制内?体制外?是不是什么什么的“托”?实属无聊之极。
人们当然可以可放些“马后炮”,指责网民“躲猫猫”调查委员会不合法、不合常规、不专业:为什么不以人大的名义组织“特别问题调查组”?为什么不公开推荐网民进入调委会?为什么是宣传部,而不是其他什么部门组织调查?为什么调查委员会没有专家?等等。
我只想说,为什么这些意见或建议不是在2月19日之前发出?许多所谓的专家此前是否也“躲猫猫”了?“看人挑担不吃力”,用在这里好像不合适,但确是“事非经过不知难”。
一个普通的公共事件,能引起全中国全世界那么多人思考,关注,建议,讨论,我以为,云南宣传部组织调查委员会,其价值已经比调查“躲猫猫”本身大了N倍,说云南网民最清澈,功德无量一点不夸张。
对此,我十分推崇网友边民的以牙还牙:“有人说这是政府在作秀,意思是表演、作作样子甚至带有欺骗性,你几个所谓民间人士不过是去配合政府愚弄公众。我觉得这未免太偏激武断,你怀疑我的人品,我还怀疑你的智力呢。没调查之前,有人就迫不及待下结论,你超人啊。对于不管事实如何、也不考虑逻辑是否合理就能得出斩钉截铁结论的人,我向来仰慕得很。因为把偏见当做一种信仰执着坚持特别不容易,需要相当的毅力勇气外加弱智,这些,我一概缺乏,不佩服绝对不行。”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民调查委员会或许形式大于实质。参与调查的每一个网友都清楚:网络监督不能也没有替代司法调查,调委会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舆论压力。而且,每一个参与调查的网友,不仅没有任何劳务费,完全就是一个风险性极高的“公益性”活动,而每个调委会成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已被置于众目睽睽之下。说无私无畏,恐怕过了,但参与调委会的每一个朋友在“躲猫猫”调查过程中,其言,是清澈的,其文,是透明的,其人,是真诚的。他们没有躲猫猫。
每每回想网友们的热情执着,回味他们嬉笑怒骂的文字,我都可以从中感受到每一个朋友经历调查“躲猫猫”全程以来的酸甜苦辣,更多的正义、更多的热情、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无奈,弥漫在他们静默的细节之处。
题外话:云南和云南网民,从来没有这样被世界如此关注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