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鉴于针砭时弊、幽默讽刺的网络帖子、MSN签名、手机短信大行其道,有人给其起名“E时评”。
潇湘晨报发表孟波的文章:这则短信想必你看过:基地组织向中国派出五名恐怖分子袭击某城市:一人炸立交桥,转晕于桥上;一人炸公交车,没挤上车;一人炸超市,遥控器被盗;一人炸高楼,被保安狂揍:“叫你讨薪”;最后一人成功炸矿,死伤数百人……短短百余字,其内容皆属虚构,其荒诞不经处也人尽皆知,但有关公交设施人性化缺失、公共交通资源紧张、公共场所安全隐患、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和灾难信息隐报瞒报等热点问题,皆入论中。这就是一篇经典的“E时评”。“E时评”也与传统时评大相径庭。虽是同样议题,“E时评”往往直指本质,省却了传统时评的起承转合,不搞隔靴搔痒,不玩曲线救国,常常一针见血,一口咬出馅。话语多新锐,文风少正经。热点焦点同聚,修辞手法齐飞。畅快淋漓,回味无穷。娱乐与宣泄,同步实现。江湖一直存在着两个时评界。一个在网上,一个在网下。一个在水面,一个在水下。一个谐,一个庄。一个迎面而来,一个迂回渐进。两个时评界之大不同,与他们所依托的介质不同,与他们所面临表达的语境不同干系很大。技术驱动言论进步,规律使然。
小蒋随想:在强调话语权的时代,时事评论天然具有草根特性。相对于摆开“阵势”、罗列数据、依托正式媒体的“传统时评”,“E时评”更加短小精悍、更倾向游离于现实与“无厘头”之间,让人看后更容易忍俊不禁。“E时评”的优势在于灵活自由、不受牵绊约束,但这也是其最大的软肋所在。一方面,“无责”与随意性使其存在“以讹传讹”的可能,臆测的“小道消息”如果经由电子工具快速传播,有可能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某些地方领导十分反感“不团结言论”,对于某些揭露曝光性“E时评”,更曾动用过公权“镇压”,压根就没将其视为舆论监督,更没有任何权力行使的忌惮。“E时评”的特性决定了,其生存只适于“草根”环境。对于管理者而言,需要给予民众更多的说话空间、更大的民主宽容氛围。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少数恶意造谣,严防正当的民声呼吁遭遇权力堵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