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
是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得以生存的最起码前提。
因为地震,许多灾区的人们缺食无房少衣,一下回到了生存的起点。
电视台每天播出的地震专题报道,讲述汶川大地震后无数人、无数家庭、无数生命刻骨铭心的故事。
作为地震重灾区邻居的云南,昆明现已存在的300多个“城中村”,关乎100多万人的生存(生死)问题,在大地震悲惨图像映衬下,又一次被昆明人提起。
地震专家说,四川绵阳市几个重灾镇无数被震坏房屋,与今日昆明在大量使用的“城中村”并无二致。而这些建筑物,基本是三自:自我设计、自家建设、自己管理。什么国家建筑标准、什么空间采光、什么居住质量,在这些城中村基本谈不上。而一旦发生火灾、地震,昆明城中村基本也就成了一个个火葬场和大公墓。(这是昆明市委书记仇和调研“城中村”后的新发现、新说法)。
多少年来,不断有人提到解决“城中村”问题,但从上到下、方方面面,因为牵扯了太多的困难,也就不敢真正面对和解决。
飞机、汽车,作为现代人类使用最广泛交通工具,从它被发明的第一天开始,就有各种各样的生产技术标准、驾驶标准。而作为人类居住的建筑物,在许多地方、特别在中国广大农村,好像就没有严格执行的建筑物标准。人们爱怎么建,就怎么建,爱增加几层,就自我决定加几层。如此一来,大量的非标准建筑物没完没了出现在广大城中之村村寨寨,今天进入城市化以后的“村民”们,自然成了“城中村”数量最多的居民。此外,大量外来务工者,也成了“城中村”的新居民。
我想,作为人类行之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汽车、自行车等,由于推行标准化的工业生产,就不可能像农村住房建设那样,随心所欲“自建自加自管”。工业化生产的交通工具,在任何一个地方生产,都可在任何一个地方通行。而大量农村住房,尽管也有一些国家标准或民间标准,但建房者好像并不怎么当回事,自作主张、自定规格、自建住房的比比皆是。到了需要改造所谓“城中村”时,更是难上加难。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