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网事悠悠 |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中国人爱好扎堆好像由来已久。早些年特别时髦“人多,热情高,干劲大”,各项建设大兴“人海战术”。恐怕没有哪个民族能能够相比。
扎堆颇有讲究,志趣相同者,见面就有说不完话;于是各种新鲜的,过时的,天上的,地下的,小到鸡毛蒜皮油盐酱醋,大到国际社会你争我斗。就连百无聊聊者,无话找话也要凑个热闹。所以看热闹、瞎起哄,就了某些人的专业爱好。于是地摊小报、无聊杂志自然有买主,有市场。
如今这吹牛聊天益发讲究了:衣冠楚楚的大款或准大款,在街头在茶馆在会场在公共汽车上神气活现,胡吹乱侃,“你有我有全都有”,生怕别人把自己当哑巴卖了。
扎堆,首先就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是一种畏惧创新、怕当风险心态聚和。比如喝水的杯子,某一厂家设计发明了一新品种,立即就有上百个厂家批量模仿,并且以其低价格抢先倾销,如此模仿假冒和投机取巧,最终臭了一条街。久而久之,自然没有人再搞什么发明创造,再去当“冤大头”。
城里人做买卖,时兴“扎堆一条街”,要么纷纷建盖大超市,要么拼命比专卖。 传统的大杂烩式的百货商店受到了冲击,但好处是,消费者有了更多挑选比较同一类商品的自由。正所谓物以类聚。不幸的只是,许多新闻媒体,如报刊版面、电台、电视台也搞类似模仿和假冒,炒卖所谓“热点新闻”、“梦想明星”,最终弄成“千报一面,百台一样”。热点滥市,令读者和观众大倒胃口。原来,某种东西一但成为时髦,也就失去了独特的个性。
扎堆,可能在某些时候是一种害怕竞争,不敢失败的典型心态。
扎堆,导致起哄和平庸,根子是自卑和猥琐,缺少主见没有信心。
扎堆,往往是自主创新精神缺失,为人云亦云、假冒伪劣提供了最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