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四代上海亲人(三)

(2006-06-08 20:21:54)
     晚上在电脑前写作博客文字,就好像回到了许多年以前,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坐在家里电灯泡下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一般。昨天一叫“过路”的匿名网友在我当天发出的文稿后面跟贴--文章朴实得跟小学生作文一样,果然是“童心大发”。
   
    实际上,“我的四代上海亲人”(二)中的多数文字,真是上个世纪80年代就记录在笔记本上的。那个年代,电脑,也被人们称之为“电子计算机”,还真是一个稀罕的宝贝。今天我用电脑键盘输入过去的记录,翻开我的这些日记本,我记得也曾经是用传统的钢笔,在上海那些闷热的夏天,在外婆家的吃饭桌上,一个字一个字记录下来的。今天,翻开这些陈旧的笔记本,再次读到如此孩子般的文字,都有些怀疑自己曾经写下过这些文字。
   
    80年代初,大上海给我的最直接的印象是:夏天闷热的天气,浑浊的苏州河,拥挤的人流,小市民们每天每日斤斤计较的物价。口齿不清的谈吐、大商场里售货员一听外地人口音,就盛气凌人的脸色。以至于我准备买几件衣服带回昆明,姨妈和外婆一定要亲自带我去选择,并且一定要用上海话与售货员交流,在那些商场和闹市,我这个从云南来的“傻兵”,基本听不懂“阿拉”上海话。
   
    80年代中期的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还没有通地铁,也没有大规模的城市高架路和立交桥,没有黄浦江上的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只有一个使用了快一个世纪的的老火车站。与中国大多数城市一般,每天都是南来北往、手提大包小包踊堵的人群,斑驳陆离公共汽车上永远是满满当当的上班族。外婆家就在南京西路的静安寺旁,那是一个永远充满商业味道的迷惑之地。曾记得,著名的“南京路上好八连”的营区,从外婆家的窗台就可以看见。我就不止一次看到好八连战士们出操,听到好八连里传出的军歌声。
 
   我的一个同学曾经告诉说,他作为从苏北农村到大城市上大学的农村学生,从第二年开始的暑期,就跑到上海新民晚报跑社会新闻,自己买一张公交车月票,成天在大街小巷观察采访,晚上写稿发稿,一个暑期下来,包括获奖新闻作品,居然挣了近千元的稿费。
   
    记得在上海的那些个清晨和黄昏,看着落满厚厚灰尘的汽车和屋顶,看见家家户户从窗台伸出的层层迭迭的晒衣杆,望着那好像永远都是灰蒙蒙的天空,我总忍不住想,上海人也真是活得不容易,那么多的人,竟然可以在如此窘迫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有一年暑期,我计划带然然和姨妈家的孩子,从上海到南京“旅游”。在外婆为我们准备着外出的用品时,姨妈的儿子王勇,一个已上小学六年级、还没有离开过大上海市区的男孩,欢天喜地把要“旅游”的事告诉他的小伙伴,隔壁弄堂里的一群孩子们。谁知那群孩子知道只是到南京玩几天后,哄堂大笑说:我们还以为要到日本去了呢。我也是首次从那群弄堂孩子们的“哄笑”声中,隐隐约约看到了大城市上海的儿童与云南边地的孩子们的距离:在上海人眼里,似乎所有的外地人都是乡下的,都是边远地方的穷人。
   
    曾有若干的上海人在10多年前不断重复着一句老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而今天的上海新一代人,基本没有那么多的势利了,要是有亲朋好友在浦东新区有一套像样的新房,那绝对是令人羡幕的。
    实际上,今天浦东新区宏伟宽阔的世纪大道和摩天大厦群,在80年代,确实就是一片片的农田和破旧的工场,更没有当今在上海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看到的中国第一高塔、今天被认为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