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网事悠悠 |
这就奇怪了,同样以“传播”为基本特征的报刊出版业和广播电视业,怎么就不叫“虚拟”呢?是不是人们总要看见实实在在的报纸文章,看见电视屏幕,听见广播声音,捧着一本本图书阅读,才不叫“虚拟”呢?而网络“来无影、去无踪”似乎就是一个虚拟的影子?
查《现代汉语词典》之虚拟,表示“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假设的”。而网络世界中所有人们看见的记录的,真是“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假设的”吗?好像根本不是。作为今天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创造,网络,这个新世纪的“幽灵”,把我们祖先的梦想、传说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现实,变成了先进生产力的推进器。
就我的感觉,把网络说成“虚拟”的,可能是最早接触电脑,而又痴迷于网上游戏的孩子们。在网络游戏里,确实存在着一个个无所不能,五色缤纷的虚拟网上世界,孩子们在这里“实现”着自己“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梦想。而网络游戏的开发商,投其所好,干脆为网络冠名“虚拟”之说。以网上游戏普及电脑知识,促进学习与开发,不失为一个创意,这也是我们祖先教育授业传统的发扬光大。不过,网络如果仅仅停留在游戏上,那么这个虚拟世界的能量也就太小了。
在中国,连乡野村夫和下里巴人都知道,最著名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之类,那都是过去的文人为人类世界虚拟和虚构出来的社会。所谓的“西天取经”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般老百姓都知道,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现实”,没有一个正常人会当真的。但就是这些虚幻的文学故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从中吸取精神力量,获得聪明才智,传承中华文化。
就一个单项产业项目来说,目前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还找不到有那一产业与项目,需要政府的几十个部门为之讨论,为之发文,为之发愁。如果例外,只有网络。如果网络真正是“虚拟”的,那还需要这么多人和官方的数十个部门,为网络世界喋喋不休、津津乐道,并为管理与“控制”网络而“愁此不疲”吗?
实际上,被某些人认定为虚拟的网络世界,完全是一个非常实在的社会存在,一点也不比其他传播形式差,而是更真实。在很多时候,“虚拟”的不是网络,而是比现实更现实。使用高度个人化的网络传播与信息获取系统形态,目前不可能颠覆传统媒体的影响与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但网络的影响和覆盖,绝对不在没有被叫作虚拟的报刊和广播电视,以及学校教育体系之下。
是否可以这样说,至今还把网络看作“虚拟”世界的人们,大抵还没有从电脑研发者们为孩子们编制网络游戏的影子下醒悟过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