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人们对苏州、杭州的赞誉之词。人杰地灵的杭州,美丽的西湖是国内外游人趋之若鹜的旅游胜地。南屏晚钟就是杭州著名的景观,也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观之一。画过《清明上河图》的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的另一幅图画就是《南屏晚钟图》,收录于明朝的《天水冰山录》中。

“南屏晚钟”是净慈寺的美称,成为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钟与雷峰夕照隔路相对,塔影钟声组成了西湖十景中最迷人的晚景。

西湖南屏山北麓,有一座建于五代时期的净慈寺,距今已经一千多年。与灵隐寺、昭庆寺、圣因寺并称西湖四大丛林。净慈寺创建之初就建有钟楼一座。一口重达十吨的大钟,晚钟敲响的时候,钟声在南屏山山体多洞穴的山峰岩壁中回荡,共振效应放大了钟声,回声在西湖的水面上传播,直达对岸的山岭,悠扬雄浑的钟声在天地之间交响,共振齐鸣,悠远绵长,经久不息,仿佛置身圣洁的佛国境界,大半个杭州城笼罩在天地之灵气之中。康熙皇帝南巡时,以天将破晓,“夜气方清,万籁俱寂。钟声乍起,响入云霄,致足发人深省也”为由,改称“南屏晚钟”。

遗憾的是,步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近代,铜钟在连年战乱中悄然消失了,钟声沉寂百年。直至一九八六年,由日本佛教界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为报答祖庭恩德捐赠资金,杭州制氧机厂铸造的铜钟,重新敲响,余音环绕回响达两分钟之久。这口铜钟,大小样式与明代铜钟相同,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纪念。

净慈寺门前,建有一座碑亭,文献介绍为四石柱攒尖顶方亭。康熙皇帝之前,称为“南屏晓钟”。经过天子的御题,改称为“南屏晚钟”。一九八六年建造的南屏晚钟碑亭,似乎建成了六石柱攒尖亭子,不知因何缘故。六年以后,“南屏晚钟”的石碑才正式立于亭子之内。一九八六年当新年即将来临之际,举行了新年撞钟辞旧迎新仪式,国内外来宾,聚集在净慈寺钟楼内外,见证了这一时刻。一百零八下雄浑壮阔,沉郁磅礴的钟声响起,为古老的南屏晚钟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京陶然亭公园里的“南屏晚眺”亭子,建在了东湖东南方向起伏的树林中。建造时间的资料存在于收费的官方资料中,二零零八年奥运会前进行了一次油漆彩画的维修。亭子的周边并没有古钟,所以只能称之为“南屏晚眺”,也是合乎情理的。

陶然亭公园仿建了西湖的湖心亭,以及南屏晚钟碑亭,足见杭州西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分量。南屏晚眺亭子是一个文化的符号,虽然既无御碑,又与杭州西湖原亭子相去甚远,但是,使得人们记住了“南屏晚钟”变化的历史沧桑。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特向原作者致谢

《钟声琴声》.歌手亚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