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并购的背后
2005年,中国航空物流市场上并购大潮迭起,参与方来自世界各地区不同的经济板块和国度,参与者来自不同的产业领域,一时间令人眼花缭乱。企业间的合资合作、出让并购原本是一种很自然的市场选择行为,但在某一时段、某一领域频繁出现时,它所传达出来的讯息,就不是那么单纯了。
营销界里有一句经典的营销格言“通路为王”。说的是,当企业真正实现了对销售渠道的全面控制后,企业不想在市场中成功都不可能。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行业里,依靠控制渠道而快速成长为行业领袖的企业比比皆是。
中国的物流市场虽然已经进入全面勃兴阶段,但真正能担当行业领袖的企业泛善可陈。尤其是在航空物流领域,“奶妈”式的行业管理机制,在孕造出几大航空公司的同时,也让这些企业患上了难以根治的经营谋略“营养不良”症。中国的航空企业在不断壮大,但市场规模和营销控制能力却在日渐缩小,这成为开放后中国市场上的几大怪现象之一。
产业的壮大离不开销售,商业的兴盛离不开销售,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销售。而要满足这良性销售里的最重要一环,就是要保障“物”的快速、便捷的流动。在产品市场中,控制住了渠道,就等于掌握了企业的生存发展之源。而在这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渠道”中,“物”的流动,就成为企业成长的动力与活力源泉。可以说,没有“物”的良性顺畅流动,一切商业行为都将立即中止并成为无本之木。
笔者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并具有左右一国经济的战略价值。当今中国物流界频频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外企对内企的并购案,恰好印证了这个观点。并不是国外资本“心有灵犀”,而是国际市场的高度成熟已使跨国资本完全掌握了对目标市场中“渠道物流”控制的“扼喉”之术。两人相搏,当你被对方“扼住咽喉”时,你的反应能力只能降到最低。这是自然规律,但同样适用于市场,并成为企业制胜市场的战略法则。
资本的价值是有限的,市场的价值是无限的。跨国企业深得其中真昧,所以在进行跨国并购中总是如鱼得水。对处于并购劣势的中国企业来说,当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并购行为发生时,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外来的有限资本资源最大化,而将自己的无限市场风险最小化。
物流,是一个行业乃至一国经济的生存之“喉”。
这,就是2005年中国航空物流领域频发的并购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