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追风筝的人》:失却的重心

(2008-03-26 16:31:24)
标签:

影评/乐评

杂谈

感悟随笔

文化

   去年,当我看完《追风筝的人》的原著后,就期待着看经由它改编而成的电影,朋友告诉我,正拍着,而且片场不在故事的发生地----阿富汗,而是新疆。

   于是当我将《追风筝的人》的影碟放进机器中,并让自己保持一份沉静时,电影的影像与记忆中小说的情景交替的在我的眼前一一呈现。

    我很清楚,一部电影要如实的还原小说的魅力是困难的,对此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追风筝的人》没有让我过于失望---它改编得相对可以,只是我在暗暗的奇怪,那位经手改编的编剧,为什么没抓住小说叙述中的几个重点?

    这是不该发生的错误。表面上看,电影非常忠实原著,只是对于后部的情节进行了大幅的删减,这是时间的需要,无可厚非。我要非议的是电影故事的前提设置,虽然它跟小说的叙述一模一样:由一个朋友的电话引出,然后主人公开始踏上归家的路----为了拯救一个孩子的命运;与其同时,也开始了自我救赎的人生旅程。

   “双重拯救”在这里无疑是重中之重,所以在小说中被反复渲染的主人公阿米尔与哈桑的友情就成了必须强化的一环,电影没有露掉其中的任何一个情节,但也没有在这些情节中发现何谓重点。比如为什么哈桑要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什么当阿米尔目睹了哈桑为了他的荣誉而甘愿受辱后,还要构陷栽赃哈桑?这阶段的人物性格及人物关系的刻划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这部作品的艺术力量所在,可惜,与小说相比,电影差强人意,仅仅是按照小说的叙述模式面面俱到的走了一回“大概”,它失却了重心,也失却了本来可以得到的艺术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