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影笔记:《后窗惊魂》

(2007-08-14 14:08:42)
标签:

艺术赏析

文化

感悟随笔

分类: 评论
   因为不懂外文,我无法上网查询《后窗惊魂》的出处,不知道它是否开宗明义地宣示它的灵感来自希区科克的《后窗》---我看像,它们的基本构思如出一辙。
    看美国电影总是令人快乐---哪怕紧张、惊悚和恐怖,那也是一种快乐,它的快乐来自于我们能心甘情愿地陷入情节的迷团,而不知回返,甚至猜到了情节的走向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跟进。
    好的美国电影会让我们变成“愚笨的”孩童。
    美国人的电影经验的确值得学习,从电影这门艺术起源于“杂耍”这一意义上说,它们已将“杂耍”的“游戏性”推向了极致。
    于是为了放松,为了休息,为了逃避生存的压力,找一部美国电影便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我选择了《后窗惊魂》,一部构思酷似希区柯克的电影---顺便说一句,随着阅历的增长,更觉希区柯克电影的伟大,他的确是一位电影天才。
    《后窗》是公认的希区柯克电影中的经典,而其中的构思乃是经典之眼,我想这不用争论。而美国今年的电影《后窗惊魂》(它的英文我不懂,此为译名,请原谅我的文化无知),仍然沿用了《后窗》的构思,即一个人,通过一扇后窗“窥视”到了对方邻居的一桩凶杀案。
    区别以往常见的改编,它没有延续和照搬原剧本----就象《无间道》那般,而是颇费心思地嵌入了当代生活的诸多元素,使得一部原本极具有绅士风度的电影有了生动的当代性和年轻化。
     剧中的主角不再是一位残疾的英国绅士(而且中年),而换成了一位青春骚动的“80后”,他长了副很酷的脸,因出于郁闷而暴发出的怒火,使其在讨厌的老师身上得已发泄,因此被罚在家受禁,而又由于腿上被警方套上了限制行为的警报器,而无法远离家门----暴力的代价。
     于是无聊之中只能用“偷窥”来打发时光了。对面楼里新来的漂亮美眉也让他的“偷窥”欲罢不能(这是所有青春期男孩----不,甚至可以说是所有“荷尔蒙”尚且活跃的男人身上均有的潜在的心理)。在这部一开始就洋溢出的青春气息中,情节就这样引人入胜的展开了。
    编剧和导演的水准均在中上,所以情节的延展和细节的控制(其中包括演员的表演)都做的较为地道,我被它不知不觉的吸引,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现实的烦恼和忧愁。
    的确,相较于《后窗》----那样一个希区柯克时代的绅士风格已属古典,不管我们如何哀怨今不如昔,时代依然有它行进的脚步,现在已然进入“80后”(眨眼之间“90后”又要闪亮登场了,时光飞逝呵!)的时代,所以,影片中的主角设置这么一个年龄段的青年是扣紧了时代的旋律,因为商业电影需要票房,需要它的目标群体----这一群体是目前全世界票房的观影主体。
    前一阵在影院看《变形金刚》,就让我有诸多感慨,也深受“教育”,几乎全是“80后”的观众,观影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暴笑和掌声让我惊叹不已---因为电影让他们也小小的怀了一把旧(尽管他们的年龄谈怀旧还为时尚早),除了有他们乐于见到的“变形金刚”,电影的主角是他们同龄人也是其中关键的元素,那让他们对电影感到亲切。
    因为是同龄人,电影中出现的细节(例如泡妞、贫嘴、好玩的心态等等)均能让他们感同身受,一旦获得了情节上的认同和共鸣,电影的观赏性就自然确立了----中国电影缺乏的就是这一点,目标群体的模糊性,不能一针见血,对症下药。
    所以在我看来,《后窗惊魂》的改编战略是成功的,它没有去拼电影的经典性(其实也根本拼不过希区柯克,也无此必要),而是借助经典的构思而完成它潜在的当代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后窗惊魂》是成功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