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评论 |
《白鹿原》是本老书,很多年前就已知悉,延宕至今乃成名著,而我,却今日方读。就在床头,拿来随意一阅,看了几页又放下了,这时才想起自问,当年我也是文学中人,为何这本国产“名著”愣是没读呢?
略一追索便了然了,亦因文字。小说中文字的粗糙和显明的摹仿痕迹让我忘而生“畏”,于是看了几页就搁下了,心想有朝一日拾起再读,这一放就是十几年过去,亦多了些沧桑岁月。
现在看书难得专注于一本,总是将近期有点兴趣的各类书籍堆放于床头和书桌之上,一本看累了,就顺手抄起另一本,权当休息和换气,否则,死盯一本会让我不堪重负。
《白鹿原》“退席”后拿起的是木心,这是几日前朋友专门为我弄来的,属新近出版的木心文集《琼美卡随想录》及《温莎墓园日记》。
木心的《哥伦比亚的倒影》我是甚喜的,他的文字典雅而隽永,且有余香贯口,于是顿觉游戏文字者也高致了起来,让人徒生出一丝仰慕。后知木心先生又有新书于国内出版,更是雀跃,朋友知我心,将书送来。
最初看着有些随心所欲。看木心,是要有一份闲情逸趣的,他是“出世”之人,读之亦要有飘逸。
但看下来,发现既非能“闲”,更遑论于“飘”乎?以为是本人三心二意之所致,没能优雅的进出于木心之心。再看,且又多看几篇,方了悟,原来此二书已然不能与《哥伦比亚倒影》相提并论。木心先生在后两本中的确有“闲”,而且“闲”得有些“仙气”了。何谓“仙”之?自然是望之有“神”,细察却是没了人气。文字依然华美,依然娉娉婷婷,可是却只有赏玩了,坠入花前月下的文字虽能飘出些许的墨香,可就是少了点“人间正道”,流于空泛,所以我不喜。
中华文字的魅力不仅有华美,有隽永,有机巧,还有智慧和气韵,更有残阳般的血性-----我这里指的是尚古的文字。木心先生的《哥伦比亚的倒影》一书是有气脉的,我能感受到那脉中淌流着先生的血,于是我心仪,乃至心动。而后两本却只有了文字,而且有诸多僵死的文字,了无生气。
于是想起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运动。当时盛行于世的“骈文”,以“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将文字的浮华之风甚嚣尘上,于是唐代大文豪韩愈、柳宗元及后继者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八大家举旗“造反”,中华文字方能正本清源,有了“文心”亦有了“国魂”,且有了出世入世的飘逸和凛然。他们的文字印照着现实人生,亦映照着一个民族的伟大性格和气节,而深蕴其中的“道统”,乃是千年的文化传承,生生不息,气贯长虹,于今读之,亦让人热血沸腾。
我是主张恢复我中华文字尊严的,目下网络语言的流行,致使中华文字也随之堕落,流于清淡乃至苍白和空洞。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首先是基于语言,基于文字,一旦语言文字的内蕴流失,也就意味着一种精神的衰亡。
木心先生的文字是有传承的,他的好文字中有古文化的底蕴和气脉的,他也是如今为数不多的几位文字尊严的守望者。可惜,在木心先生的后两本书中,只徒具表面的文字之尊,而内核却只剩下了把玩,一如浮华无实的“骈文”。于是文字背后的那份清高也就成了“孤芳自赏”,于已或许是种满足,于人却是无益。
木心先生是位不错的写家,但被高抬了,所以才有了我的这篇《木心的文字》,否则,也许我不会专门道及木心。我总觉得凡事如被高抬,容易误文,乃至误人。人人均为凡人,木心先生有了一本《哥伦比亚的倒影》已足矣,也不必本本精采,更大可不必被抬举到“可能是我们时代惟一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
当今之世没有天才,也不是诞生大师的时代,其实做个凡人也能乐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