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相约在上午,地点是双安商场附近,我们要谈一个剧本。
几天来北京遭逢大雨,使我情不自禁的怀恋起了南方,我在那里长大,那雨中的风情于今想来象一首缠绵的诗,丝丝缕缕的在心中流淌。雨中有我许多回忆,夹杂着缠绕不去的忧郁,以致每当细雨霏霏或暴雨浓烈之时,便会陷入莫名的惆怅。
北方是不该有这样的气候的,干橾闷热是它的典型“风格”,但今年,它却酷似了南方,于是我有了一份难得的亲切。就此发现,我骨子里对遥远的南方,是有一丝缅怀的,因为它孕育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正准备出门,有好心的朋友告我,需多穿一件外衣,因为凉。我向外看了看,天空灰蒙蒙的,又伸手到窗外试了试,是凉。如果不是因了提醒,我可能一件T裇就出了门。
出门前就已决定不打车了,我想坐坐久违的大公共,我好像和它非常陌生了,甚至记不清何时与它挥手告别的。生活改变了我们许多,其中就有“大公共”,表面上看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可深究起来似乎还不是那么简单。我一直觉得我们的内心在丢失一种东西:一种素朴的生活方式,一种从容简淡的人生态度,我们变得像只疯狗似的追逐着名与利,或者说陶醉在沽名钓誉之中无以自拔,我们失去从容和淡定。
我想坐坐“大公共”。是为了一种过往生活的追忆么?抑或仅仅为了一次“特别”的感受?我不清楚,我没有更多的梳理一闪即现的念头,但我知道,我这趟出门,定然选择了“大公共”。
我对公共交通线路已很陌生,只好问了朋友,去双安的方向坐什么车?朋友告我在我家附近坐302或718,于是我为自己备了一个雨伞就出了门。
一路溜哒奔了车站,外面飘着小雨,淅淅沥沥的雨声让心亦有了一丝丝的静謐。果然有些微凉,庆幸经朋友提醒多穿了件衣裳,而且是长袖,正好。在这样的温度下行走,撑着把雨伞倒是挺有些别样的滋味。虽然从住地去车站还有些距离,我还是放弃了打车,权当一次雨中漫步。
302车站站了许多人。我等了一会,人更多了,犹豫了一下,又转身去了718车站。刚到,车就来了,我随众人上了车。车上人不多,有许多空位闲置着,象在无声等待着客人的到来,我找了一个位子坐下。刚一落坐,售票员就过来了,她看着我,没说话,眼神一直盯着看。这个眼神我是熟悉的,十多年前,我坐公共汽车时,售票员要人买票,眼神就是这样的,大概天天与乘客打交道,她已无心情再多说话了,眼神就是她的语言。
我问,到双安吗?她看着我,摇头。我一愣,生怕上错了车,又问如果我去双安能路过吗?她横了我一眼,开始点头。我掏钱买票。双安,我说。她终于开口了,透着不耐烦,跟你说了不到双安。我慌忙说对不起,我说您看在哪下吧?她撕着票头也不抬的哼了一声:你人大下吧。我谢了她,她看都不看的转身走了。
“大公共”很漂亮,车身宽敞,颜色也搭配得十分亮丽,看着就舒服,车内的色调以米黄色为主,再配以深灰,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我好象很少再注意“大公共”了,因为不坐,我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多年前,今非昔比了,它不再是那种惨不忍睹的“样式”了。
我环顾四周,坐着的大多是小年轻,偶尔有几位三三两两的中老年,客人的神情是闲散的,不时有年轻的男女在坐位上窃窃私语,说到高兴处还会打情骂俏几句,我的心情也跟着开朗了起来。
“大公共”沿着三环中速行驶着,遇站则停,上来的人不多,没有过去因拥挤而急赤白脸的面孔,这里的客人是安静的。我注意看了看擦肩而过的“大公共”,还有许多老式的造型,敞着窗,里面挤满了客人,他们的面孔却是呆滞的。这才明白我坐了一辆“豪华”车,它装备了空调,票价为四元,这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有点奢侈,中国的贫富差距,让许多人对这样的票价望而却步了。心里便多了一些感慨。
人大下了车,然后返身徒步走向双安的方向,途经一条小街,忽见有“永和豆浆”的牌号,顿时加快了脚步。“永和”的油条也是我久违的口味,我好象远远的就能闻到它飘散而来的香味了,我决定将朋友约到这里,我想吃根油条。
我想起了少年时代,每当天蒙蒙亮就被母亲催促着起了床,睁开朦胧的双眼,草草的洗了一把脸,匆匆地刷完牙,然后伸出双手,母亲就将计算好的几毛钱塞进我的手里,就出了门,走在了上学的路上。我要穿过一座城市公园才能抵达学校,因为天天走,售票员阿姨也不再验证我的月票了,只是微笑的点点头,我说声阿姨早上好,就跑了过去。
学校附近有一家茅屋搭就的油条店,我跑到那,油条叔叔只斜了我一眼,就将两根油条和一小碗豆桨搁在了小桌上,我把手中攥着的钱往油条叔叔案板上一放,就吃了起来。这段经历一直留存在我的记忆中,每当想起,我仿佛会再次回到那时的情景。回味是美好的。
我给朋友发了信息,约在了“永和豆浆”。朋友也爱吃“永和”,我们就找了靠窗的一长溜的餐台坐了下来,聊起了剧本。我吃的津津有味,边上是两位年轻的小女孩,一直在叽叽喳喳的议论着什么。大厅里回荡着现代音乐,淹没了她们的声音,但我也能偶尔从音乐的间隙当中听到一耳朵,都是些非逻辑的关健性语汇:
“你说那些明星真漂亮吗?你说说谁漂亮了?………”
“要嫁就该嫁老外么……”
“看过《欲望都市》吗?那真好……”
我只听到了那么多,我想,她们是在幻想自己的未来呢。她们的神情是快乐的。
我向朋友撇撇嘴,朋友以为我要说什么,看着我,我没说,只是又看了看旁边的女孩,诡秘地笑了笑,朋友大惑不解。一会儿女孩起身走了,我将刚才的对话片段告诉了朋友。朋友说,我也注意她们了,她们一定是大学生。我问为什么会有这个结论?朋友说,她们放在桌台上的书是“疯狂英语”,泄露了她们的身份。哦,我说,只怪我没文化不懂英语,连放在眼皮底下的书都不知为何书。朋友也笑笑。
朋友又告诉我他边上的小“故事”,他说是一位母亲带着女儿来吃饭,女儿嚷嚷着要了一份“馄饨”,结果女儿吃了一个就不想吃了,母亲生气,说:要吃也是你,带你来吃了你就吃一个,这不是浪费吗?女儿皱着眉又吃了一个,再次罢食,母亲又开始训斥,不行,你再吃,女儿只好嘟着小嘴服从了母亲,然后说什么也不吃了。
朋友说的故事有点让我心酸,我由此可以想见她们的生活现状,母亲没吃,是陪着女儿,她是舍不得花这个钱,而女儿的不珍惜她是不能容忍的,她们活着不容易,这是一个中国最普通家庭的生活缩影。今天我坐在她们的当中,感受着一种气氛,一种现实,让我有了些小小的沉重。我知道还有心去接近她们,说明我的情感还没有过度迷失,
我边上的“故事”,和我朋友边上的“故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如果说女孩们关心的是时尚和生活的时髦选择,那么那位母亲则关心的是最基本的生计问题,她不可能去展望“明星”和“老外”,更不可能去欣赏“欲望都市”,她们在承受着生活的重轭,首先要面对的是生存。中国大多数人还生活在这样一种境遇中,可是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在维系着一个民族的尊严,可是他们的尊严有可能被严酷的生活彻底打垮,有的人因此铤而走险……
我在内心中拷问自己:我能否真正的走进她们,与她们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