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4小时》与中国形象

(2006-06-18 09:19:00)
分类: 评论
    有好心的网友提醒我,凌晨12点的足球值得一看。看完了新闻联播(这是我的例行习惯),离12点还有一段时间,我拿出了美国电视剧《迷失》第二季,开始了我的享受。
    对《迷失》的喜好,在程度上和《24小时》基本一样,只是《迷失》不必那么着急上火的一口气要看完,它可以悠悠的欣赏。
    说到《24小时》,有位网友说她迷上了杰克鲍尔,但不知下一集杰克的“敌对目标”是否为中国?如是,她情感的天平不知该如何平衡?我答曰,新剧集的目标将针对中国无庸置疑,这从第五季的尾声已见端倪。
    杰克鲍尔的“使命”遭遇中国是命定的,这从第四季中已然彰显,他的“反恐行动”在那一季中便深入到了中国领事馆,并“意外”地殃及中国领事,以致只能背井离乡亡命天涯。
    虽然只是一部虚构的作品,但中国的“国际地位”通过这部剧集已被推置在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足以构成对美国的威胁,并使得美国政府迫于中国的压力将它们的“英雄”置于“隐名”状态,杰克只能通过“死亡”的隐匿才能缓解美国与中国的双边关系,中国的分量在此可见一斑。在影像中,中国人的形象是狰狞可怖的。这是一张概念性的脸,它也暗示着在许多不明真相的美国人的心目中中国人的形像。
    我并不认为一部那怕是影响甚大的电视剧,足以毁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但我认为它作为一种“现象”可进入我们的“符号”学研究。
    作为“符号”,中国亦以潜在的“敌对势力”存在于这部剧集中,相反,俄罗斯倒成了美国人的盟友(第五季)。这说明了什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倘若这部剧集,美国人潜在的敌对目标是英国,美国观众会做何反应?定然是否决的,因为英国是坚定的盟友,他们会在潜意识中就投了否决票,因为不信。
    即便在《24小时》第五季中,将总统牵涉进了恐怖事件,为了让观者能深信不疑,还给这位委琐总统的行为找了“国家利益”的理由,可是你信吗?
    惟其不信,剧集的紧张性就会受到“间离”,可当中国人的形象介入时,隐身在影像背后的编导,坚信他的国民会对此深信不疑---中国是美国未来的潜在危胁。惟其相信,剧集中所渲染的紧张气氛便可长驱直入了。
    我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说,美国人在《24小时》中歪曲了中国人的形像,因为我们爱好和平。这都不错,可为什么美国人还要恣意妄为呢?并且还信?
    肯定和美国政府所制造的中国威胁论有关。可从另一个角度看,好象还隐隐地暗喻着另一个方向----中国的国际地位的确到了让美国人刮目的程度。
    记得凤凰卫视有一次采访英国首相布莱尔,他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中国的突然崛起,会让许多国家没有思想准备,所以要给它们时间来慢慢的适应和接受---中国的崛起(大意)。
    想想十几年前吧,西方人还认为伟大的中国仍生存在大辫裹脚的时代,贫穷落后几乎是他们可笑的共识,因此他们轻视我们。所以他们一旦踏上中国的土地才会惊叹:想不到这个国家是如此的现代,与他们的想象大相径庭。
    在他们以往的想象中,一个贫穷的国家是不可能对美国构成实质性威胁的,如在那时有这部名曰《24小时》,并将反恐目标针对中国的电视剧,美国人可能会嗤之以鼻,因为相信我们没有这个实力,纯属笑谈。但美国又需要假想敌,以此来壮大自己,为它们的霸权扩张寻找理由,所以它们锁定了前苏联。现在苏联崩溃了,它们又需要新的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强盛又是能让它的国民信服的---说实话,这个世界的确需要一个国家力量能与美国抗衡,于是中国概念就此诞生----
    这就有了杰克鲍尔的“反恐”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平静的一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