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奈保尔:众位网侠的高论(网评粘贴)

(2006-04-12 10:32:12)
楼阁采菊
 
 
好好笑同学,我来替王斌老师回答您的问题。奈保尔 (V. S. Naipaul, 1932--),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出生于中美洲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英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因素是由于其著作____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在自由的国度》、《印度:当今的百万哗变》、《世俗之路》等作品中,其众多作品获得毛姆奖、布克奖等。

如此回答,不知是好好笑同学否满意?赐教!
 
 
英雄何方
最喜欢奈保尔 在《抵达之谜》(The Enigma of Arrival) 中,描绘了英国威尔特郡乡村旷野的景色,包括生活在那里的人及他们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同时交替穿插着自己写作的历程和外出旅行时的心情记录。
 
 
铿锵有时
我读过的《抵达之谜》英文版,比中文过瘾!

这部被冠以“半自传体小说”的作品,打破了纪实与虚构、小说与散文的界限,以类似印象画派的笔法,捕捉外界事物留存在心中的影像——那些跳跃的记忆光点、闪烁的人影、生活碎片、乡野景色和朦胧的伤怀之情。它们在忧伤调性统领下,使流淌的语词所呈现的一切,具有永久回味的意味;仿佛是对逝去岁月所作的一次邀请或回访。
 
 
释放感动
我也看过《抵达之谜》的英文版,确实比中文过瘾!

接着楼上网友的话题继续分析作品: 经过多年颠沛流离,晚年奈保尔定居在英国峡谷地带的乡村中。漫步而去,可以望见远处矗立的史前巨石阵,日落的余辉笼罩在旷野上,静谧中传递着苍凉。他迷恋这片土地,逐渐地认识了生活在那里的人。随着时光的流逝,他渐渐意识到在那些人身上和那片土地上所发生的变化:庄园凋敝;人逐渐衰老和无声无悉地离开人世;一些新的人到来;花园被道路替代,而后又荒草蔓延;庄园主残存的荣光渐渐熄灭。时间在缓慢流经的过程中留下了它的印记。这种被逐渐加深的细微磨损的痕迹在人头攒动大都市中很难察觉,只有长期停留在人烟稀少的乡村,被关注的对象简化到个数,有一天才会蓦然惊觉,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自然界的变幻以一种必然的本质的方式嵌入到个体命运的偶然性中,这其中有着令人着迷和费解的神秘。对于这种感受,如何寻求到确切而又新奇的表达方式,是奈保尔写作中面临的难题。
 
 
喜欢王斌
对以上众网友各有千秋的高见、本人以自己的审视总结如下:

奈保尔这位与种不同的英国作家的《抵达之谜》之所以深入人心、给人震撼,其力量就在于:作者最终观察并挖掘出人性中虽体验得到、却又无法准确表达的思想意识,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意识就是作品的标题所醒目的四个字“抵达之谜”。

而此时此刻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抵达之谜”虽是间接、抽象的,但却充满了诗意和惊奇,令人欲罢不能!

追随奈保尔的眼眸,我们在诗意和惊奇的画面里似乎回到了古罗马悠远的码头,码头前耸立着远古的船杆,船杆前伸出一条寂静的街道,寂静的街道里,有你一辈子也望不到尽头、却不乏神奇而又神秘的两个堪称其味无穷的人。由于两人的外衣裹得很紧、紧得密不透风。我们只知道一个是已抵达目的的人;一个虽也抵达、但却算不上抵达的人,因为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一直在奈保尔式的抵达空间。世界一天也没有离开过他,他也一刻未曾离开过世界。

我个人一直固执地认为:那位一天也未曾离开过世界的神奇而又神秘的人,正是奈保尔自己。值得欣慰的是我的这个观点在我去年访问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期间得到了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兴趣。但我却如何也得意不起来,因为神秘的抵达,是以凄凉的心境为代价的。 而美好的心境,才是生命唯一的追求!
 
 
再等何必
很欣赏“喜欢王斌”网友对《抵达之谜》评论的结尾一段,不妨予以引用:“我个人一直固执地认为:那位一天也未曾离开过世界的神奇而又神秘的人,正是奈保尔自己。值得欣慰的是我的这个观点在去年访问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期间得到了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兴趣。但我却如何也得意不起来,因为神秘的抵达,是以凄凉的心境为代价的。而美好的心境,才是生命唯一的追求!”

——尤其欣赏末尾一句,极赋人生哲理。如果抵达,是以凄凉的心境为代价,那这抵达无论多么华丽,都无意义。任何时候,美好的心境都比抵达来得更珍贵。

——因为心境属于生命,而抵达只不过外在物质。孰重孰轻,已不辨自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