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墨構成的靈動與自在

(2020-01-03 18:32:10)
标签:

绘画

历史

良知

情感

文化

分类: 藝術與批評

水墨構成的靈動與自在 陳又川

水墨構成的靈動與自在

最近,我在深圳大芬美術館觀摩了《書外之书:當代先鋒書法(深圳)邀請展》,見後大悦,喜其為「當代先鋒書法」,那是與中國的古典傳統書法大相抗庭的。因為参展的白砥、陳求之、劉彥湖、秦風、王冬齢、魏立剛、曾來德當代先鋒書法七人展,已都是當今陸内的大家。而他們用墨掸筆的「靈動與自在」令我吃驚。他們七人的書道卻很不一般的,而且是大大出乎印像之外,仔細看來,他們七人的漢字中有甲古文的骨風和那種只可意會不言傳的韻味,又比為日本的大書法家井上有一的激越多了幾分蘊含的古典韻味。可以不說「書法」也不去説「當代先鋒」,細細觀來,到像是:用水墨行畫,所以講,「當代先鋒」藝術的「水墨造化」。非常獨特的啟迪作用。

他們七人的水墨造化,應該説,是水與墨靈動自如達到了极至。那是一種毫不拘束的流淌暢爽,與書法极严格的種種規則大相抗庭。你説黑又不是漆黑不見五指,你説白又不是白得通透茫茫。那種黑白相間的直覺,有神仙景界的迂回和神秘。但,其實又是人問的一景一物,气塲格外强烈深沉。求白守黑,施黑纳白,那一種奇妙的糾缠之勢,只可去品寻,去深味,去揣摸,去引伸其中肌理产生的神韵。

而這種韻味,是不祗在中華根性很強的書法中所體驗得的東西。叫甚麽呢?就是古風所具有的納氣,很厚重、凝持和筋骨,剛硬而纖柔,讓觀者瞅到了華夏民族後忍性和耐性,體含在他的書法作品中了。難得的是,還能觸摸到甲古文體顯出來的圖騰禮祟的暗示和啟迪,這是很難得的筆運,前古沒有後續亦沒有的觸痕。

我在細觀陳求之七人其筆墨運道時,從很多的細節中窺視到了他們七人用筆墨道是多麽的自在自為而靈動。

在過來的中華前輩的書運之談,表達了平常書法踐行的普遍道理即通性,我們都可以從他們七人的水墨造化的筆墨中瞅到純熟的基本功夫。但不同的是他們早已超越了多重章規,從筆法上講亦是靈性異常,或者説睿智超常。因為中國的書法歷史淵遠流長,筆法已精確到32種。而他們七人筆法納氣很沉,不僅妙手回春而渾厚,這的確是非常之難以把握的功夫。我分析歸一點:吸墨者心積而納吐,生氣力韻墨味,吸吐之瞬間以成流態之肌,肌走龍蛇行天地之域,自在升騰翻滾而行越時空多重天地,故天人合一矣。在我看来這正水墨構成的靈動與自在之所在。

陳求之七人之求,在我看來即是求心之所思,行心之所為,起收之中點點、節節、起承轉合思心求行心運,畫人世之命痕。而早已超越了「寫」的用度。所以,陳氏書法絶非是「寫」而是「心畫創軌」之綜字墨韻。逆天之道罕有之筆墨心痕。求之之心,令我深味,意思是説,他研討的「書法」,意在「書外之书」,這是多麽絕妙的語法!「書」與「书」何意?不就是繁簡之別嗎?其實,這麽一繁一簡,道出了歴史與現實的之別,道出了文字演化的必然性和趨勢。求之張羅的「白砥、陳求之、劉彥湖、秦風、王冬齢、魏立剛、曾來德七人展」,正是一個由「繁」到「簡」的選擇過程。中國,是全球屈指可數的書法大國,他們六人可謂是衆多中的膠膠者,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無疑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中的一群才對。

南中國有位論家彭小冲謂:「氣的變化形態導致生命的存在,而且有生命活力的一切物象形態,都表現着形式特徴。」南中國有位論家彭小冲謂:「氣的變化形態導致生命的存在,而且有生命活力的一切物象形態,都表現着形式特徴。」這都在講「氣」。納氣,即是説吞吐之勢。

這,都是「納氣」的態勢,即是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中,藝術造化者靈動與自在的佳境。

2020年1月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