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画外音——读陈帆的诗

(2016-09-08 20:13:03)
标签:

历史

灵魂

情感

善待

文化

分类: 藝術與批評

 

画外音

——读陈帆的诗

 

冯亦同

 

  我饶有兴味地读了旅港作家陈帆的诗,陈帆出生于中国四川省成都,曾长期生活在北京,阅历丰富,交游广泛,且多才多艺,有文学、电影、摄影和美术等多方面的着述,听朋友介绍说,他人虽沉伏“商海”多年,但情系缪斯,对祖国的文化和建设事业圽有多方面积极贡献,因此更增添了我对这位海外同行的敬意。

  打开在我面前的是陈帆的一组诗作,其中呈现写实风格的,要数首篇《私奔》。在这首别开生面的短小叙事诗里,作者运用他擅长的“电影画面”技法,或者称“摄影小说”的方式(陈帆曾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摄影小说的开山人之一),以诗的语言构成蒙太奇画面,组接出一段现代家庭“阴阳裂变”的故事:女主人公“屏住呼吸”悄悄跨出了“伤心地”,那个业已破碎的家,“相约的男人”在外面等着她。不料,看门的“老黄狗”一阵“狂奔嘶叫”,咬住了“女主人的裙和衣”。就在这紧急关头,“屋里的那个大男人”出现了,他也“急了性子”又“瞪着眼”,一边“搂着新欢”一边“骂该死”。出人意料的是,他所骂的并非“私奔”的妻子,而是“竟敢管闲事”的“贱狗子”:“老子明天宰了你!”,一处抛妻别夫的悲喜剧,就这样令1一啼笑皆非的收场了。真象老托尔斯泰那句名言所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私奔》的作者举起他手中诗的摄像机,对准现代人婚姻生活中的不健全、不合理,进行了一次给人们以警示的“抓拍”和入木三分的讽刺。

如果说这首诗写得具象,清晰易读,那么其余几兴目抽象之乍,则多了一层心灵的观照和魔幻色彩。侍的题旨也在扑朔迷离中变得隐晦难辨了,如同《暗流》这首诗作的结尾:

 

    被欺骗和偏见

    导入误区

    结果谜

    永远成了

    秘密的

   棺材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谜面”上,仍然存在着可以追寻的线索:

 

    那不明的

    埋葬

     有透莹的

   甘泉

 

  可见,诗人用独特的隐喻,暗示了“黑幕”中也并非“都是混沌”……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人世间事物的多面和立体。只有透过表像,深入细部和本质,才能探得那包涵着真知灼见的“谜疧”。永远保持认识上的清醒,既使在《暗流》中,也不要失去希望。也许这就是诗人要给予我们的言迪吧。

同样的方法来解读《风》和《灵迹》,也会有新的发现。《风》中的“强劲北风”,突然“轻柔”了:

 

    雪粒儿

    在轻轻散步

    屋檐下

    冰柱

    淌下汗水

    冻亶的黄土

    已温湿苏醒了

    ……

    但诗人却从“裂口长出”的“一朵海棠花”中,看到:

 

    花瓣

    象毒蛇

    吐出的信子

    闪闪的

    ……

  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比拟,是来自对“北风”重新肆虐,带来“倒春寒”的担心?还是春光初绽的同时,已实际存在着可怕的危机?细心的读者从中产生诸如此类的联想和思索,从而深化了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灵迹》中“一只黑猫”因“简单”的“直线”弯曲成了“不简单的花样”而“窜到线圈”之中,结果变淂“迷狂”了。这个饶有意趣的画面,同样耐人寻味:生活中某些“灵迹”的出现,是否也“盖出其源”呢?这种由诗入禅的感悟和升华,正显示了诗人在审美中把握了世界并将其哲思贯注于诗之意象的才情与功力。

  比较难读的是《弦外》和《大地》,它们有些象毕卡索和达利的画,将“月亮的耳朵”和“太阳的嘴巴”同衣帽勾、鱼缸拼合起来,让“血雨”过后的“砾石”与“青苔”长出了“腥红的血管”,“大地”象植入了心脏似地“发出剧烈的跳动”……

  作昔奇特的想像和怪诞的描写令人惊叹:一阵灵魂的骚动与战栗,一种氛围的渲染与渗透,一个故事的演绎与呈示——对于诗的读者来说,“画外音”的倾听也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背景疏离和诗的陌生化效果吧。

 

    (冯亦同:中国作家、着名诗人,中国南京市作家协会秘书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