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两条平行线上滑行——读陈帆的诗

(2016-09-08 20:10:28)
标签:

历史

灵魂

情感

善待

文化

分类: 藝術與批評

在两条平行线上滑行

——读陈帆的诗

 

杜立明

 

当我们在意志的极度危难中,滑向自我以及自我之外的空间,我何能行多远呢?因为我们明白自己已把意志作为宇茵的本质,同时是作为宇宙一部分的本质。因而我们己成为狄俄倪索斯式的希腊人,在意志(唯心)的空间里追求真实和自然,把自己幻化为人羊神的姿态。

 

  诗人的悲剧从这里开始。

诗人的伟大从这里开始。

 

陈帆也不例外,当我们从《风》中读到“泥土/己温湿了/裂口中长出/一朵海棠花/花瓣/像毒蛇/吐出的/信子/闪闪的”。我们不禁想说,谜底是一种幻化了意志,而意志作为具象,在金字塔顶端闪光。或许这种形式主义的美,艰涩的如同嚼一枚青橄揽,但回味确让人找到唯美的痕迹。

 

《陈凯歌》一诗“单纯得象一条路”,似乎在印验一种自觉的精神状态。面对人生的尽头存在的最后的温暖,坦然如同面对一堵雪白的墙,而“两个身影在对白”着,这种预言的能力使生命清醒、深刻而又织照着一种快乐的必然感。

 

尼采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产生梦幻世界丽美丽幻象时,每个人都发现自己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这里,我们直接地把握形象,所有形象都直接表现在我们面前,似乎没有东西是无关紧耍的或多余的。”

 

陈帆的世界里,有别人随手丢弃却留在字里行间的快感,那种形象的把握,在淋漓直抒中,让人感到清冷。《三角形》“永这/保持/距离/有谁会突破/三点/己成一体/就象/东西”这种少有的内心的孤寂,把可能有的涟漪己留在另外一个世界。读了之后,在心灵所产生的共鸣可能只有一个字:冷!“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对于旅居香港的诗人陈帆来说,我们所能理解的恐怕只能是闻一多所说的“出超人才载得住他那种神圣的客愁”,两条平行线,自我及我之外,不交织纯客观,作为心灵,能有几许承受“数不尽的春来冬去”,只有在世界之效,慢慢滑行,才能感到孤傲的等待是种难以启齿的滋味。而表述只是语言载体的副功能,你可以感觉存在的意义不过是灵魂的沉重而己。

 

我和诗人陈帆的相识是一种缘份,读他的诗也是一种缘份,和他交谈感到很愉快。作为诗人,我们心灵通道始终敞开,固而《灵迹》也就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诗人冯亦同也有同感,他在评价《灵迹》时说:“一只黑猫”因“简单”的“直线”,弯曲成了“不简单的花样”而黑猫“窜到线圈之中”,“迷狂了”,这个饶有意趣的画面耐人寻味:生活中某些“灵迹”的出现,是否也“盖出其源”呢?这种由诗人“禅”的感悟和升华,正显示了诗人在审美中把握世界并将其哲思贯注于意象的功力和本领。我想,读者也会从中读到那种升华了的意境。

 

《月》一诗很淡,像在汽车上追赶某种意念。一方面,它借助梦幻想像物的参照性,构思一幅完全独立于理智层面之外的意境,另一方面,又诱惑“方向盘”和人一样“孤独”,从而把两张“惨澹的脸”推向“月亮”,这时,有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低缓的悲剧,即验出某种人生的经历。但诗人并非借助一种恍惚迷离的幻影和悲凉的幻象,以自我拯救,也并非是米达斯王的绝望处境:最好的事情是根本不要出生,次好的事情是旱点去死。

 

诗人所表达的仅仅是矛盾中的统一体,一如存在必然经历某种造化一样,人生不可回避的冲突也就此拉开唯幕。

 

  陈帆是一位勤奋的诗人,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读他的作品,需要一种境界,一种纯粹的境界,但不必拘束。我以为他的成功正是其文化浪子经历写照,正是他直面人生才达到了这种走出浮躁的境地。

 

         (杜立明:中国江苏南京作家、资深报人和名诗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