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旷世无双、精良绝伦的中国民族画魂陈子庄大师

(2016-01-29 21:32:54)
标签:

历史

情感

人格

文化

尊严

分类: 藝術與批評

旷世无双、精良绝伦的中国民族画魂陈子庄大师

(独家特稿) 

    贯天下之至道,修之于心百变不远离心。神化之境也。察物之精尽其万处而不失常。安守理而不乱,故吉凶生死而心恒泰。

                                -------陈子庄心得

 

20139月中旬我与在纽约的胞妹陈帼相约,当月初在北京碰面后便结伴飞去了成都,再与从美返华正在成都的大哥大嫂重聚于芙蓉古城,之后亲兄妹一行去了海螺沟冰川游览。而后从墨西再返回成都时,仍住在芙蓉古城长兄宅里。天有奇巧便无意中认识了吴念祖、杨德瑜夫妇,据说杨德瑜女士正是曾习画于国画大师陈子庄八年之久的女弟子。出于职业的习惯,便对这一对老夫妇引起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们是我兄长的邻居和朋友,一来二往便很快就熟了。我择了个方便的时日,对吴念祖、杨德瑜夫妇进行专访。                                  

                                 -------陈帆题记

 

四十多年前,杨德瑜还是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姑娘,便有幸拜在卓越的国画大师陈子庄老师门下习画。陈子庄是她在一位朋友(后来成了她的先生即吴念祖)的父亲吴棹仙家中相遇的。当时吴老先生家聚集了谢慕沙、刘祖荫、陈仲谨、陈子庄、赵温玉、赵子仁等一批成都的文人雅士,号称七老八贤。杨德瑜回忆说:“不知是因为大家更看重陈子庄,还是因陈子庄老师当年最年幼,大家就称陈子庄老师为八圣贤。”

陈帆:当然,这正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对陈子庄大师的记忆。真的非常之珍贵。因为,从目前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对陈子庄研究把握的第一手材料几手很少,所以很难有您这样罕见的亲身经历的在描绘一位生动的陈子庄了。请问,您是怎么就获得了大师的应诺,成了他的一位女弟子?您是怎样跟子庄大师结缘的?

杨德瑜:有一天,我们在听老师谈诗说画时,我先生的五哥拿出一诗一阙给老师点评,一首是前几天雨水节拜访先生家所感:《造访南原》:载醉返青羊,南原余画香,寂深耳响虫,窗外月如霜。《南原》是我先生吴念祖祖上的故居,文革期间多次遭遇损坏,但依旧“画香溢四坐”不减当年。另一阙为《有女名瑜》,五哥继写道:通惠门前,十二桥边,有稚女名瑜,性聪慧,善音律,温婉宜人,余尝造访其居,茅舍朱楼,花木扶疏,琴韵叮咚如泉,兴欣然遗小令一阙,并志。

陈帆:五哥这是很疼爱您的。子庄大师读过五哥的诗又听五哥这样夸奖您,他之后又如何应答的?

杨德瑜:接着我先生的五哥指着我说,这一阙是为我这个妹妹写的,她很聪慧,你教她画画吧。陈子庄老师笑了笑说:“好啊,谢老(谢慕沙老先生)的女儿也想学画,我就教你们两个画画吧。”当时我喜不自胜,忙起身恭恭敬敬给陈子庄老师鞠了一躬,叫了声“老师。”几天后,我备好了笔墨纸张,欢天喜地背个书包找老师去了。

陈帆:您当时真幸运,自然有疼您的兄长在帮您啊!不过当年的时代景况和社会,还是很尊师德和讲容大人格的。哪象今天这污漕的社会人际!那您又是如何走近陈子庄大师的呢?

杨德瑜:子庄老师教我们画画的地方在谢老家,那是成都典型的书香独院,虽然破四旧时大受其害,但小院仍然不失整洁,安静和清秀的韵味,加之我先生的一帮挚友罗忠鑑 、夏宝辉、孔白洁等也爱到这里聚会,聆听老先生们对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之事渊博的高谈阔论,使小院充满了活泼的生机,那一刻,老师时常略带忧郁的脸上会露出一丝微笑。怀着对国画的喜爱和好奇,我们用毛笔认认真真地画出了第一根线条……

陈帆:人景致怀,这种充满人伦道德的文化与生活如此交融的,太令人想往追索了!現时却一点都没有了,早已消亡了。我知道您虽然有幸在子庄大师身边习画,尚且如此青春年少,但为甚么没有坚持学下来呢?您当年又作何想呢?

杨德瑜:由于种种原因,我没能坚持学下去,但在与子庄老师相识的八年中,我却与老师和他的思想结下了终身之缘。可能在那个年代,像我这样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中国文化还有些许兴趣的安静女孩已不多了吧,我感觉老师很喜欢我。他用各种方式引导我对中国文化产生更多的理解和喜爱,他拿出自己收藏的碑帖教我临摹练字,带我去听古筝、古琴,观棋、看他作画,给我讲解国画的创意、构思,送我他写生的初稿和作画心得……

陈帆:呵呵,这是多么真纯芜尘而美妙的时刻!教的学的,以心相合而纯真,这是今天的学艺的浮躁虚伪所根本无法相比。您长久得到恩师指导、点化,是一种怎样的感悟与造化呢?

杨德瑜:多年后,当我已长大成人,熟谙世事,我才体会到,子庄老师当时的良苦用心。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老师他备受屈辱,眼看他一生追求的国画艺术和中国文化被践踏,被摧毁,使他的身们万分痛切,却又无能为力,当然我看得出,他在作最后地努力,想用自己的影响和方式去捍卫,去拯救,以期能得到真实不虚的传承。

陈帆:您这是現身说法,让我听到,不!不仅仅是在听您讲,回忆那珍贵的岁月,记忆那纯真似宝的日子。您描绘的陈子庄大师,是艺德双馨的才艺大师人格大师!那确是当之无愧的!真实不虚的!

杨德瑜:子庄老师德高望重,早已在画界名声斐然,有不少优秀的学生,何为对我这资质平平的初学者,亦如此用心爱护、精心指导?我认为这是老一辈艺术大师对年轻一代的一种深情厚望,他希望年轻的一代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了解和珍惜自己祖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不能轻易就丢掉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文明和艺术精髓。因此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并不遗余力,亲历亲为。老师那颗对艺术的挚着深情、对中华宝贵财富忧思的爱国之心是多么崇高和伟大啊!

陈帆:今非昔比。现如今的中国社会早已经堕落腐朽得不成样子!一切深厚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如粪土。一切以钱讲价为生而唯利是图!连陈子庄大师这样德高望重的植根于民间的艺术大家,都难幸免被“抢劫”。他活着的时候,谁来关爱他帮助他?一生贫穷潦倒饥寒交迫。他病死后,却身价倍增。

杨德瑜:那时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纯洁,没有丝毫的利益因素,老师从未向我提过学资金钱的事宜,而我亦因年少无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从未考虑过这方面的事情,直到老师过世后,我才知道,其实老师当时的经济状况是多么窘迫,生活的压力是多么沉重!老师一个孩子因游泳不慎溺亡,师母悲痛过度病卧在床,儿子远在外地无法相伴左右,家中只有一个与我年龄相差无几的小女儿照料一切……

陈帆:令人心酸悲痛不已啊!我能真切体会到您的悲痛和失愧。正如您深切体味到那样子庄大师,作为一个活脱脱的情感深沉的长辈,他的困窘、不安、压力和沉重。

杨德瑜:但老师很坚强,从未在人前提及过一二,我只记得老师平时温文儒雅,但难得见到老师的笑容。我那时还没有被油盐柴米和金钱困扰过,也不懂得为他人多想和分担。子庄老师有位学生叫杨桂林,老师很喜欢他,还给他取了画名,我去听古琴,老师常叫他接送我。老师告诉我,桂林心地善良,为人正直,画得不错,要我多学学他。

陈帆:呵,这是多么崇高的人德和多么大度的气节啊!

杨德瑜:子庄老师去世后,我是从桂林那里知道老师的很多事,他比我年长,我好羡慕他,因为只有他曾有幸帮助老师分担过忧愁。后来我们成了朋友,即使多年不见,也觉心意相通。我常常万分后悔自己当时为什么那样不醒事,为什么没有为老师分担些什么。所幸老师在世时,我曾用自己最真诚、最朴实的方式敬爱着老师,使老师在那个人性被扭曲的年代,感受过一些真情和温暖,仅此而已。 

陈帆:谢谢您让我们分享这么多不为世人所知晓的有关陈子庄大师,最真实最纯真最感动的往事。

杨德瑜:记得一次家中得到好大一条鲜活乱蹦的大鱼,我高兴地拍着手对婆婆说,我要请陈老师来家里吃鱼!慈祥的婆婆说:“快去请吧,把小吴的爸爸妈妈也接来,今天我给他们做葱烧鱼!”那是我记忆中最好吃的一条鱼,那天我们过得好开心,老师借着酒兴将专门为我作的一幅《秋菊图》送我,而我却没能保护好这幅秋菊图。在老师过世后十多年,当他的声誉重新震撼世界画坛时,有人偷走了我最心爱的秋菊图,我砸碎了挂画用的古楠木画框,为自己没有保护好老师的遗作而愧疚得嚎啕大哭,痛失爱物的撕心裂肺多年后还令我心隐隐作痛,因为我失去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珍贵名画,我失掉的是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时期里,人性中最朴实、最具真爱的写照和记忆凭证。虽然我有时还会含泪思念秋菊图,但我已经平和了许多,我希望夺我之爱者是因为极度崇拜老师的作品才不得已做了回梁上君子,并希望有一天他能大胆的将她展示出来,让那些了解这幅画故事的人目睹她绝世的风采。

陈帆:是的,情深意长的师生之情,用生命与人格来丈量。这是千古绝唱。

可爱的祖国千百年来灾难深重,多少能人志士为她洒热血捐躯永垂。陈子庄大师用造化的胸怀捍卫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尊严,他世是洒尽热血志士!这正是我们真正需要了解和认识的陈子庄大师!一位真正不愧为中国画绘画大师的先知先觉的伟大行者。

    杨德瑜:一九七六年春老师生病住院了,那些日子,我不时接我伯伯(我先生家称父亲为伯伯)去医院看他,一是他们老朋友可聚一聚,二是我伯伯可为老师诊脉。我看见子庄老师很瘦,脸上微微泛红,我不知道老师病的多重,我伯伯只是说要赶紧服药。那时我觉得老师精神还好,而且比以往健谈,他多次将他精美制作的画册给我,叫我带回家去慢慢看,我看完后还给老师,他又拿出一本给我带回去……。

陈帆:平易近人者大德圣才啊!这时刻可以窥视到子庄大师的心渊的平静与自慰。这是他内心长久激越后的平静,是一种一般人难以理悟到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平静。想必您是体察得到这种“平静”的禅意,静静地您就倾听到了天籁般的“自慰”而悦的圽勿的呼吸声……

杨德瑜:大约七、八月的某一天,我要去云南一段日子,临走前我去给老师辞行,婆婆问我,陈老师好些了吗,我说还在医院,她说,你要走几个月,家里有几支参,你给陈老师带去吧。我拿着参到医院看老师,并告诉他我要去昆明,那天老师有些反常,他拿着参流下了眼泪,他说,这么好的参你送给我……我一时慌了手脚,因为我从未见过老师流泪,我急着说,我问过伯伯,他说你可以吃参的,我走不了多久,回来我就来看你。誰知道这一刻,竟然是我和老师阴阳两世界的最后一别……

陈帆:这正是那样平静和自慰的反照,照度柔和极了,很温暖且很苦涩。您终于瞅见了“老师流泪”,当年的此时此刻,子庄大师已心知肚明,在世的时日不多,生命大限即在眼前……

杨德瑜:那一年国家和我的家庭都发生了很多事,我伯伯那年在云南去世,待我们办完丧事,将他老人家送往重庆安葬后已是深冬季节了;这之后,我才知道,子庄老师也在同年过世了,一年间我突然失去了两位我最尊爱的亲人,我恍惚觉得天都塌下来了。

陈帆:很理解您的心情!真的理解,我不敢瞅您挂着泪花深省的双眼。我同样可以深刻地认知,陈子庄大师的人德对您一生的影响!

杨德瑜:2013年是子庄老师华诞100周年的纪念日,为表达对老师深切的怀念,我首次展示了老师生前的一些珍贵遗物,他们陪伴我度过了风风雨雨几十年,老师那慈祥而略带忧郁的眼神,作画时炯炯有神的姿态已深深印在我心中。老师生前作画,常站得笔直,右手握笔,左手背在身后,凝神片刻后一挥而成,大有胸有成竹,指点江山之豪迈气概。我认为老师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有两个部分,一是老师旷世无双、精良绝伦的绘画艺术,另一部分是老师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品德。老师送我的只言片语中,看似在讲画(景),实是在说人(情),景情互生,动静皆和,景从生活中来,然作画之人必具有哲人的胸心,诗人的情绪,画便有神。

陈帆:陈子庄绘画大师,是中华民族绘画史册中伟大的艺术家而无愧于世界,他的学研风范和造化技法,是人类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很多从艺的生者后人,并不真正了解到认识到陈子庄先生为何技艺超群而超凡脱俗,不知道!

杨德瑜:如果一个人入了世俗,存有私心,你怎么能得到“神”呢?人应该不为物迁,不为名累 ,神理便合于天德,要修身正心,不趋时尚,正心则物正,便可在尺幅中见大波澜壮阔。老师一身正气,才华横溢,他不仅是世界画坛的杰出奇才,更是一位华夏民族文化艺术彻底的捍卫者,他在那个残酷的年代,用自己的行为教育炎黄子孙,爱国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我没有天资学到老师半分精湛的绘画艺术,辜负了老师希望我成为传承祖国绘画艺术一员的厚望,但老师的思想精神已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我的生命,我一生要求自己要无愧于老师当年对我的厚爱和教诲,珍惜曾有幸尊称他一声“老师”的缘分。

陈帆:您从自已亲身结识陈子庄绘画大师的感悟,有如此珍贵而难忘的往事让大家乃至世人分享,一个重要命题正是:活为金帛争名夺利虚虚浮浮唯我是图全是假,生存在今如常平实实在在才是真!

杨德瑜:思绪万千,不尽表达。可喜祖国千年不衰的民族文化艺术已有无数的华夏后人在作不懈地努力,使之得以复苏,并弘扬光大,故可借此来告慰陈子庄老师,这位中华卓越的国画大师——千古永恒的画魂 

 

                                                                                20143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