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不是扯蛋,請把相机對向生活-----鲍昆的影像人生
(2015-11-24 06:22:03)
标签:
历史情感收藏文化摄影 |
攝影不是扯蛋,請把相机對向生活----鲍昆的影像人生
陈 凡
鲍昆,在中國大陸乃至國際攝影坊间的知名度是众所周知的。不能不承认他的照相攝影學理念、藝術史观和对當代藝術的认识与见解,其基本命题与阐述,都对當代影像文化领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我与他的交往长達半个多世纪,喜怒笑骂一路走來,活脱脱是俩嘴不骁人、心底纯真的漢子。但,鲍昆与陳凡的人生各行其道,也是很自然的事。鲍昆的實在確是本人所鐘愛的。忒真實。俩人之交難言其尽,亦忒真切如初。他深知。北京城西,有條能仁胡同出落了鲍昆;太平胡同出落了陳凡也是事實。
鲍昆的照相攝影學理论与當代影像的慨论,是無法否却的精典。他一再地再而三地强调要把相机对准生活,是极其重要的命题。但時至當下仍然有不少的职業攝手不明要理。何以一制二地把鏡头指向生活,让众多持相机的主儿不知所谓。
街拍并不是實際意义上的纪實。而一制二的定义是在讲攝手对人生特定生活的认知能力。在这方面鲍昆在國内外许多地方都阐述得非常清楚。这是一个十分现實的影像大命题。
我与鲍昆是几十年的兄弟,也是一路走來的同道。是殊出同归的志士而已……
中国摄影发展到今天,从事专职摄影的摄影人一拨又一拨,像花开花落春去秋来。大自然秉承天宇的规律,守恒而知命自在来去轮回往复,人呢?因为什么会在凡世红尘混沌命争?因为俗世间那么多欲的念想追求而始终不清白自已个儿活着的价值吗?那么,以相机为器用以宽慰自我灵魂能得以舒展了吗?你是摄影人,究竟晓不晓得为器的相机会让你清醒了些什么?还是你糊涂死了那几年那许多年甚至一辈子?然而,在我看来,一些做官中的图谋者却很知道用器的利害关系,他们深知“必先利其器”的“业绩”价值,那我所识所见的有正气的摄影做得已成“家”的人又那么不明究理呢?
鲍昆告诉了我们一个做摄影人的道理:你有“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吗?很可能有人会说:“没必要吧!我这是玩玩相机而已,要那么学问干什么!”如果你是摄影人,而不是一般的爱好兴趣和发烧友式的玩家,你就应当努力於这两个标准。如若不能,你就不是摄影人。不是而已。
所以,我特意推荐了 鲍昆的《关于2000年-2010年中国摄影的评论》这篇讲话,一起来来研究学习。首先在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他认为:“在中国,我们一直有‘知识分子’的称谓,但我们对知识分子的理解,现在看来大部分是有问题的。在民国的时候,知识分子一般是指高小毕业,要是初中毕业,那就是大学问家了。因为那时候的教育普及程度很低。不像现在教育普及程度高,连博士想进大学当老师都很难,因为太多了。到上世纪后期,全世界对‘知识分子’的定义越来越清楚,是一个非常确定的概念,完全迥异于我们习惯的说法和认识。比如,你拥有多少学历,掌握多少知识,不能算是‘知识分子’,只能算是‘知道分子’或者‘专业人士’。而‘知识分子’,则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有担当、有关怀,而且要随时勇敢地站出来,用自己的知识、思想为社会的和谐、进步勇敢建言。”他肯定地回答了知识分子的定义:“知识分子,则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有担当、有关怀,而且要随时勇敢地站出来,用自己的知识、思想为社会的和谐、进步勇敢建言。”请问,真资格的摄影师呢?那无疑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的人文价值,一直以来忒凄凉。让人做人不像人。“五四”新文化运动就以生命自由与个性自尊的另外样子,倡导“科学”与“民主”,那心肠是断然地不买封建士大夫文化的帐,也不买孔孟之道忠孝论理的帐。他们以西方文化中的可取精粹为资,强调了文化人格的尊严与个性。中国多产阿Q而认随波助流的宿命人生,中国又专爱养叭儿狗,是因了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敎。个多世纪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个重复演释着粉饰太平、权贵横行、涂炭民意和腐败劣行的历史。“五四”的崛起,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一个光辉耀斑,但却绝无仅有了!当代中国的文化现状,我以为存在着三座反文化的大山。它便是:权贵文化、奴才文化和痞子文化,已深沉的压在了中国民众的身上!这是一个大命题。摄影人,要不要有“很好的理论基础”来修补自已?要不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来奉献大爱?你说呢?鲍昆的摄影阐述在当下具有实际意义。
2015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