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再次赞扬的摄影家胡林庆
(2015-11-10 18:47:47)
标签:
情感历史人格摄影文化 |
分类: 攝影與影像 |
值得再次赞扬的摄影家胡林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北京市文联负责人康式昭先生和北京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郭志泉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我和刘立宾率先创立了全国摄协从未搞过的北京市摄影家协会摄影小说委员会,刘立宾任主任。我任常务副主任,并特邀了跨行业的艺术家:电影导演黄健中、都郁,作家陈建功、李陀、郑万龙,戏剧家金乃千、张矩,明星方舒,出版家张友元等位任委员,也包括陈铎、鲍昆等摄影家任委员。以此创办了《全国第一届摄影小说电视大奖赛暨展览》,我被委任秘书长,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开始了紧张地筹备工作。经大家齐心努力,成功的出色完成了任务。受到北京市文联书面表彰。
在此,我感触万端,这么繁重的工作靠谁来担当?那个年代还没有义工社工,但却来了一批自告奋勇的义工社工,里面就有现已成为知名人文社会摄影师的胡林庆。
那时他多年轻。但他却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埋头苦干的“义工”。在这个从未做过的大项目筹办过程中,他心甘情愿做了大量外联接送安排和内务杂务,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好印象。胡林庆,让我深深地感动!这是什么精神?胡林庆,早期广角摄影学舍骨干成员、北京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他多次获得有关部门的表彰。
在中国大陆这个主权版图的任何角落,你细瞅,社会、人和人文环境……,多么令人不解?你奈何不得啊!那是一种怎样的苦涩和忍耐?浮华、虚荣、自私、无奈、挣扎交混呜奏着悲怆的平民咏叹……
最近我有机会见到胡林庆的一些新作。让我深味着中国大陆贫富差距在绞杀人性与良知的悲凉。请看他两幅彩色版的作品《相依》和《婆婆》。
《婆婆》亦是中心外延构成,同样有一种人间悲怆的冲击波强有力冲击着我让我无法释怀。
特定社会环境中的景与人的关系,应该是息息相关的。摄影的要诀取决于拍摄者敏锐的瞬间取舍。它包含着构图、角度、影调舆色调的诸多元素的配置,这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功夫所在。在这两幅作品中,背景衬底是十分重要的烘托。人文社会纪实摄影,即是用文学的叙述形式在表达影像,运用处理得当,就有可能引发我们心灵的共呜。
“棒棒人生”专题
看来胡林庆“棒棒人生”这个专题,牵扰他很深,所以再度渝域,投入的不仅仅是自费还要奔走各处去互动去体验才有一个一个的“卡擦”的纠结。前天,我突然收到他一个短信,腿摔得不轻,说是疼痛难忍去了医院。
专题摄影的投入,除了经费、周折,更是心力的较量。这是人文的凝具在特定时空流转中,镜头画面的瞬间选择,在秒步中与你的“角色”对话。胡氏新作《阶梯》和《贴地》在视角构成中有典型的线面的元素构成,他的低视点把控恰到火候,在二八切分节点上造成了强烈的迫压冲击感,这种心理效果具有张力动势,对特定人物的刻划收聚,提升了人文深度。
影像构成的一个重要在场性,是时空的折叠套用。足见他的功力纯青。
幻化彩光中的思寻的舞台视角
有一种照相影像的触角,是发生在舞台(也包括了T台)和各种体育赛事的“角儿”的展示中端出相机的捕捉。它有妙曼的行板,也有激越的旋点。但我们从过往传统的美感中,却显现着浓重的唯美色和固态的呆滞。无论戏剧、歌舞,也无论形式不同的竞技。
任何影像的瞬息万变的时空移动,它是在特定的图面影像流码超速交错中,产生着物理反应。而恰恰是这种极速运动,又产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确与宇宙光波合律。我认知它为漫反射光色流码的聚散束。饶有兴味的是,这种光色流码的聚散束,却与人体心理磁场中的个性基因息息相扣,是这类人的跳越极强的脑积块脉冲波,产生瞬间的心理磁场共振的必然结果。
请注意,这不是普遍性而是特殊性。有先添脑思维基因的图层选配,也才有脑积块脉冲波的影像强弱反应。我说影像造化者和影像笔者是两个定义,前者是体验后则是互动。当然体验就是一切,但互动却有差异。
在胡氏影像的画面构成中,我们可以从他的专题《棒棒人生》中找到鲜活的佐证。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影像体验与心理互动中,已超越了图像界面的障阻,而进入影像捕捉组合的精确瞬间定位。请看以下两作:
作品《人鬼情未了》和《红色骑士》是再造影像续延审美思考的典例,而与传统拍摄有质的超越而拼弃了客观纪录。它已裂变成独立的再造影像塑造。
《人鬼情未了》和《红色骑士》的人文价值与胡氏专题《棒棒人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影像构筑。故,具有专门研讨的建议。
幽默的镜化语言
胡林庆风尘扑扑从山西下来,时不多日就跟多年老友混在一块堆儿掠景捕人儿的转悠。这帮老友都是玩拍片儿的高手。谁看谁高出一头挺难不是!
几天前都去瞅“钢管”,居然林庆没闲着,也挤巴进去瞅热闹。这不掉腰子吗?大热的天儿,一帮老家伙甚吗没见过?可这一“钢管”却把他们给扛来了不是!林庆传我一张片儿,叫《杂耍班主》,这么细瞅:这不是老大海里的龙吗?我噗吱乐了,由衷的笑出了声儿。
甭管画面中的主儿是何种人物。进了这“杂耍”的生活舞台,就亲切可人儿多了。这正是肖像摄影人性化的突出表述。跟人儿说话一个样儿,言不由衷,谁都反感。拍人肖像没真切感没实在感,一样不招人喜欢。
海龙入了角儿,像演戏却又真。好。说不好的,一边呆着去!
袒露心灵的影像力
一直以来,从事影像践行与研究是双项课题。但我在两者之间困挠着一个显而易见的置疑,甚么样的一种均衡能深化影像画面的文化层次的厚重,和人们最终能从画面中找寻到,主观心灵共鸣力量与画面构成的客观基础?
事实再清楚不过,影像历史沉淀予人们所造成的至深印痕。是一种历史与现实对比均衡之后产生的文化反省的审视、人格精神的张扬。任何一幅或成组的优秀照相影像作品,都具备了这种均衡,我称它为:观照均衡。或是定义为影像观照均衡。请看看他用手机拍摄的《山西老牛湾》组照。
镜头视界,从人文到自然的轮回
此时此刻,京城如在火焰山的边缘,因为在清凉世界有三剑客的烈焰般的激情,却把这京城的火传到了高原雪峰,那是已经镜化中见到的:豪壮、秀丽和巍峨。我想到了列维坦的大风情油画。胡氏影像,从人文市井走向辽阔雄伟,是一个跨度很大的飞跃,这不是一般技艺技巧所能做得成的思考高度。他达到了。
构成器材优良的配置和行旅装备的配备。当然是很重要的条件。但更重要的元素是摄影师的修为和境界。宣世而无品,处置则无神。所谓相机镜观和画面解构,这是一个很微细的思维命题,没有深沉的积淀于社会、人和自然之中,你的镜化将终无法实现大境界的成就。所以,我认为胡林庆的不懈探进所产生的镜化闪动,实际上是心灵与修为的观照。他是一位魂魄真实而具鲜明人格个性的人文与自然摄影苦行者。他的坚忍和胸襟是他走向更高镜化境界的必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