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有”与“无”的世界求索

(2007-02-01 09:04:15)

在“有”与“无”的世界求索

——感悟己故作家严文井一席谈

 

曾翻阅过严欣久特撰的专文,谈到他父亲严文井生前,与台湾著名作家张秀亚的故事,这故事其实讲的是严文井与张秀亚青年时代的一段恋情,那已是1937年北京的往事了。然而,它却影响着俩个人的一生。几经人生的变迁,严文井与张秀亚两岸相隔,天各一方,各自的经历多充满着无尽的痛楚,直至暮年他们才又有了联络,但这种联络却是多么的虚弱, 严文井先生只有无奈地呼唤:“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所损失,追回损失的唯一办法是面向未来,把心血奉献出来。未来也许很抽象……不,非常具体。那就是你们的弟妹,或者子女,所有的幼小者。只要懂得爱护未来,我们就将失而复得。只有我们心里有孩子,中国就会有音乐,有花朵,有希望。中国永远是中国。”

这是一位失落珍贵之情的老人在生前所抒发出来的心灵之言,那的确是非常纯正的寄托和期盼啊!然而,却显露得多么苍白无力。严文井先生在给张秀亚女士的一夲作品写序时,表露了自己心灵最真实的失落之痛。“最近读了张秀亚的一批作品,思考了许久,我未能解开人生、命运和情感的结,反而陷进惶惑和玄想中,如果这也算一种结果,滋味当然很苦涩。”接着严先生好像悟通了一个可以宽松自个儿心灵的人生道理,他说:“我突然觉得,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有些地方是一样的,都是既生活在‘有’的世界里,又生活在‘无’的世界里,各有各的苦。”

严欣久面对父亲和张秀亚,只有通过张秀亚的作品和父亲为她写的序,体味着俩位老人所抒发的感情。严欣久写到:“为了了解张秀亚,我读了她的作品,也读了父亲为她写的序。她的散文很美,淡淡的哀愁和苦涩,父亲的序写得隽永,并有些玄奥。”于是,严欣久便问自己的父亲,那“有”与“无”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再于是,严文井便回答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个哲学命题是讲不出来的,你只能去悟,去体会。”严欣久说:“父亲像个玄机不可授的道士。”

其实,所谓“玄机不可授”,即是他父亲所言“你只能去悟,去体会。”这种悟与体会,又跟各人各自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任何人都存在着这种完全属于自己的“悟和体会”,好像只有这样,方可生出种种期求希望期求生存的命道。

前辈的这命道之所得又从所得中随而失的命争之途,让后辈如是有心悟在此而升腾:有即有,无非即有。无有则无,有则无有。无非无,无无非无;有非有,有有非有。世间道为无间道与有间道矣,即常有常无,有常则无常矣。悟化者皆作去逝覌,不迷不痴不为所执,可悦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