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拍自己想拍的电影(1)

(2006-03-07 10:31:05)
愿望聊天室:拍自己想拍的电影(1)            拍自己想拍的电影(1)
主持人; 陈帆/资深影视策划人、作家
受访人:张杨/中国新生代著名电影导演
 
陈帆(以下简称“陈”):对于一位公众所熟悉的而且知名度很高的青年电影导演来说,由于他的主要作品被公众所熟悉和认同,人们便很容易形成一个公众所了解到的他,甚至包括这位导演的一些创作之外的新闻轶事。其实,由于媒体的焦点炒作,多带有鲜明的娱乐性和猎奇的成分,我们对一位有成就的新生代电影人的真实状态仍然知之甚少,为此,我们希望通过跟张杨的交谈,能够真实的了解到他最真实的一面。

“代”的划分无意义

陈:在国内你是一位非常受公众关注的青年导演之一,我首先想问的是,你认为中国电影人的分代说法科学吗?近年中,传媒界不断的有第6代的说法,并且把你作为第6代有代表性的导演给予评价,你本身怎么看?
张杨(以下简称“张”):嗯,我基本上对这个所谓的“第6代”的提法没有什么特别的认识,我认为从中国电影的实际演进和发展来看,应该没有这个“代”的概念。其实你问到的这个问题,所谓被定为“第6代”的人,实际上大家都没有这么一个共识。我感觉,这种所谓的分法,很不科学非常的模棱两可。按我的观念,好像我自己就不应该是第6代,如果按照这几年的评论界的提法,或者媒体对第6代形成了一个概念和一个划分,那我自己说,我根本就不是第6代。
陈:你能具体谈一下对这种概念或者划分的看法吗?
张:就这种“代”的概念和划分,对我来说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是挺茫然的。我自己就没有什么“代”的体验,包括贾樟柯、张元、娄烨、路学长、王小帅等我们这些人,没有哪一个同行是属于同样的创作思路的,其实不可能有一个共同的创作思路,每个导演的创作其实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自己对这一代人的总结,应该说基本都是个性化的创作。
陈:为什么说是个性化的创作?它和“代”的概念和划分有何关系?
张:因为每个人都在关注自身的生活和自身的状态,其实所表达的题材、主题,或者说哪怕是生活,也都是各自所熟悉的一些东西。所以,到最后都变得多样化了,以至于每个导演的作品就各有千秋各有不同。它的确不像评论界所提到的张艺谋、陈凯歌他们第5代,而我们这一批人有一个更加现实的审美价值观念,尽管表现的内容有相对一致的东西,或者可以说有些表现的内容确实一样,但是,这一代人好像没那么多共性。特别是近两年来的创作,就是向多元化在发展,我觉得就这一点说,其实是挺明显的。所以,我一直就觉得“第6代”的概念和划分是特别没有根据,而且意义已经不大了,这种“代”的划分其实没有任何意义的。
陈:你认为包括你在内的这一批导演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怎样?
张:如果这一批导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创作更趋成熟的话,将来他们肯定会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主流,我自己也有这个可能。因为,第5代随着时间它会过去,而我们这批人将会成为主流。当成为主流以后,这批人会分化出很多的样式。我倒觉得有可能是在这些人中分化出一些流派,那倒有可能。这批导演可能是很具体的流派创作,哪些是商业的?哪些是艺术的?它可能会有一个分化。但,如果把这一代人统称为一个什么“代”,把这个“代”仅仅界定在一个时间概念上来说,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历史发展的潮流到最后都是这样的,人总是要成长要老的,总会有一批三十多岁的新生导演要站到前面来的,然后他们也会到四十多岁,他们就成了主流,这不仅是电影创作发展的规律,它本身就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嘛!如果下面又有三十多岁的人上来,是不是又得划一个“代”呢?我觉得电影流派的多样化才会有价值,比如美国的新写实主义、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和法国的新浪潮都是流派的划分,否则的话,我觉得中国电影人这种按数字排列的什么“代”是没有价值的。

新生代的价值取向

陈:在当下作为你们这一批人的创作潜力是很大的,这种状态你怎么评估?我感觉到跟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这一批导演有所不同,但你们这一批导演,整个状态是不是存在一种困惑?或者是在创作心态上存在着某些不尽人意的情况呢?
张:我想可能是这样,我自己觉得到目前为止,确实还是缺少那种真正有份量的电影,还没有问世。当然,我们这一批导演都有一些比较好的作品,但是在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上,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特别强的创作意识。比如像贾樟柯的《小武》、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娄烨的《苏州河》都是不错的片子,只是作品的分量还没有到达那种让人觉得确实是一部非常精品、非常经典的电影,这个位置还没有到,但是他们的创作潜力都是非常大的。
陈:那么,你又是怎样看待他们?又是怎样看待你作为导演的创作成长期呢?
张:因为,要看待一个导演的发展,还不能仅仅凭他的一、二部作品。包括台湾的侯孝贤,他的前三部作品,几乎没有人知道,很多人还没有看到过,他以前也拍过商业电影或者类似这样的电影,他其实是从创作后期的《童年往事》这部电影开始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以后,才开始冲出来的。当然,有的导演不一样,可能是天才导演吧,一上来就会拍一部惊世骇俗的电影来,但有不少的导演可能需要一些过程,慢慢的去走自己的路。像现在这几个导演,你能看到他们的抱负,贾樟柯就是一个非常有抱负的导演,你能从他的第一部电影《小武》,从他以后走过来的路子,就能看到他一定是能拍出好作品来的导演。
陈:你是否认为生活与创作的积淀,对一个导演的未来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张:是的,包括我自己的这种积淀,也许都还没有到达这一步。我的前三部电影《爱情麻辣烫》、《洗澡》和《昨天》,可能确实体现了我的一些东西,甚至也体现了自己一定的水平,但是问我自己,还没有拍出理想的电影。
陈:那么,什么样的电影才是你理想中的电影呢?
张:从我对好电影的认识,我的确觉得这前三部电影,还不是我的最好,其实是一个起步。怎么说呢?也就是说还没有完全进入到我真正要去的那个理想的创作境界中去,还没有真正找到自己这条路,或者说这个风格。也许我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应该开始在找寻这些东西。可能包括我正在投入拍摄的这部电影里和以后的电影里,我觉得可能那种自我的东西会更清晰,可能就会慢慢的形成自己的一种风格。
陈:我想问的是,你对当下一批青年导演拍的作品,总体有何认识和看法?
张:我觉得,其实国内的评论有时往往挺偏的。现在有很多年轻的评论者对我的电影,也包括对《洗澡》的认识和看法,我觉得有些偏。怎么说呢?因为国内的这些年青的评论者,往往把一些所谓我们现在拍摄的电影,看成是比较贴近现实生活的电影,认为从心灵上比较欣慰,有一种反叛的意识,有一种另样的观点。我觉得这都没有问题,肯定说这些电影是一定有它的必要。创作上一定需要多元化的,一定要有这样的电影,低成本面对现实生活的题材,有它存在的必要。但,我自己的观点恰恰是这类题材的电影,真正好的作品不是太多。我认为,有很多表现的内容仅仅就是一种态度,但态度并不是关键。所以在这方面,我一直承认《小武》是我看到的这些作品中最好的一部,因为它是用作品来说话。包括朱文的《海鲜》,我也觉得很好,确实令我眼前一惊,就有这么一种感觉。也包括2002年李扬拍的《盲井》,我看到也觉得不错。所以,我认为确实这些作品不是用态度来决定我对它的认识。
陈:看来,作品本身的内在价值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你说仅仅就是一种态度是很不够的,对吗?这一点是不是非常重要?
                       拍自己想拍的电影(1)
     (本剧作版权归陈帆所有如有侵权违者必究/严禁转载)
                            27C电影工作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