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壮壮的电影心结(1)

(2006-03-06 12:07:08)
愿望聊天室:田壮壮的电影心结(1)   田壮壮的电影心结(1)
主持人:资深影视策划人、作家  陈 帆
受访人:北京电影制片厂一级电影导演  中国第5代著名电影导演  田壮壮
————————————————————————————————————————

陈  帆(以下简称“陈”):透视一位资深和有成就的电影人的创作心路与人生心得,愿与大家建立一个体味深厚的话语桥梁,期望能成为朋友们最受关注的话题,并成为大家与影视名人息息相通的心灵之门。
我向大家推介的是北京电影制片厂一级电影导演、中国第5代著名电影导演田壮壮。他是大家熟悉的影视名人,田壮壮的主要作品有:《猎场扎撒》、《盗马贼》、《大太监李莲英》、《兰风筝》和《小城之春》,我们就关心的一些话题,进行了交谈。

对DV大众影像的感应

陈:壮壮你好!我向你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如何看待当下发展中的大众DV影像活动?
田壮壮(以下简称“田”):DV这东西,我觉得从技术操作上是太简单了,谁都能够使用它,城里不少人都拥有这玩意儿。
陈:你认为DV的使用会给大众带来些什么呢?
田:关键问题是救了后期制作这些人了,要想把DV做成东西,其实还得做好后期。我觉得后期制作一点也不便宜。所谓DV,因为时代有了这种便捷的视听工具,所以拥有DV的人,可以用这种影像的手段去叙述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了。但是,我觉得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说“创作”这个问题,我认为,创作就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陈:的确使用DV进行叙事记录或者去拍摄个人编造的故事,自然会面临创作这个问题,你说创作并不简单,我同意这个观点。但,我认为,大众DV影像活动的兴起,它虽然是非职业化平民化的影像活动,但,大众使用DV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大众提高影像文化的认识,同时,还可以从中去发现和培养一批未来的影视人才。
田:你说DV可以发现人才,我不否认这一点。我也觉得肯定可以发现一些人才,尤其是有些特殊的人才。如果说你是以这个为职业的话,大家又觉得DV这玩意儿比电影省钱,特别是有电影梦的人认为DV是一个省钱的手段。我觉这两者之间这种关系并不是这么简单的。
陈:那么,你为什么认为两者的这种关系不简单呢?
田:首先,我觉得说到创作可能就要谈到,创作首先是一种态度。对待创作的态度,你对电影、电视作品,通过视听手段来进行创作,它本身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所以就有一个态度的问题。我认为,这是首先要具备的,然后才能谈到表达和叙述的问题。
陈:就此议题,你认为DV是一种创作过程吗?
田:所以,我想可能如果单说从DV形式上来讲,比如对DV如何支持?我觉得这就容易变成是对一种“技术”的支持,或者是对一种“产品”的支持。我认为,现在年青人能够有机会用DV上手去玩,或者有兴趣的做什么作品,这本身就是对影像对深化视听语言的一种普及,是有好处的。但是,它并不是说就能够摄制出好的作品来,就DV而言,我觉得的确这是挺重要的一个问题。

DV不应定位于专业化

陈:你提到了普及,当然就包含了提高的问题,对DV影像文化来说,普及是面临的首要问题,但并不等于使用DV的人就都可以自觉进入创作了,是否进入创作就是提高了问题,是这样吗?
田:实际上,谈到创作可能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创作并不是说你拿起一台摄像机来,攒出一个故事来拍,就是作品了。作为业余爱好者玩,作为一种兴趣是可以的。但我始终觉得创作就要对生活有认识有了解,而且是一个很艰苦、很深入的工作,不是说从天上掉下来一个灵感去拍摄就成了的,这种情况应该说只是万分之一的偶然。
陈:你认为DV影像的大众性主要体现在哪儿呢?
田:所以,对于现在的凤凰卫视中文台、北京电视台搞DV推广,好多地方都在搞DV推广,我觉得作为一种普及文化来讲,是一个普及。就是说视听文化的普及推广,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行为。
陈:你对国际DV影像技术的发展对中国大众DV影像活动的影响有何见解?
田:我觉得如果DV影像它能成气候的话,在西方在日本就该早成气候了,人家拥有DV量的时间比我们早15—20年。所以,我个人觉得,DV实际上是一种大众的兴趣和一种大众的普及,它目前还起不到一个真正能带动中国电影产业的推动作用,它只是起到了一个普及推动大众认识影像的基础作用,而这种作用是没有什么坏处的。
陈:你如何认识一些年青人用DV进行作品创作?
田:我觉得你真的去用DV做作品的话,至少这些年青人你要想好,它不是不花钱的。也就是说它是要花钱的,而且这个钱不一定能够收回来。不少年青人很佩服贾樟柯、王小帅,说他们不是在用低成本拍片子吗?你要了解,贾樟柯和王小帅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所以,我始终觉得,每一个行业或者说每一个专业里面,都必须受过专业训练,受过非常严格的训练,而且你要有这方面扎实的基础知识。我觉得就是DV这种手段,你要定位定在什么位置上。我认为,它不能定位在电影专业化的角度上。
陈:为什么不能这么定位?
田:否则的话,就显得我们太幼稚了,太热情了。大家都有DV了,都可以拍作品了,还办什么电影学院啊!我觉得DV拍摄从画质上、制作质量上都还达不到理想的使用条件,因为它还缺少很多专业方面的内容。
陈:问题又回到了大众使用DV的基点上去了是吗?
田:嗯,作为DV来讲,比如如何支持它什么的,我觉得DV使我能够看到的或者说我喜欢它的部分,是它对视听语言的一种普及和推广,我认为DV最大的好处就在这儿。这就是我们谈到的普及和提高的问题,现在谈DV主要是普及和推广,所以我觉得DV它还是有一个专业体系和非专业体系的区分问题。就像踢足球和下围棋似的,都有专业的业余的和职业的非职业的分别。当然,我并不是说专业体系的人有多了不起,我也认为,这个关系相互之间是可以转换的,非专业可以向专业转换,其实职业的并不是一定说比非职业的高多少,但是,作为DV目前它只是一个普及推广的问题而已。

DV是平民化的影像

陈:这种普及和推广在中国将会持续多久?
田:DV这东西,它至少在中国30年都不会消亡的,现在城市里的人都还没有普及呢!农村更谈不上普及啦。
陈:那么,你对当下大众DV文化的发展,它对未来会产生什么作用?
田:对未来而言,如果说DV它能办成多大的产业,或者说DV能够起到一个真正的多大的作用,我觉得作为DV来讲,还没有这么简单。一部电影的制作过程,或者一个影像的制作过程,从剧本、制作、后期到发行,我觉得如果是产业一定是商业化的,如果它还是非商业化的东西,那就没有什么好谈的了。
陈:你认为DV文化目前的推广和普及在未来能导致商业化的发展吗?
田:如果DV持续发展下去,尽管不少传媒机构在普及和推广DV方面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但是,DV在视听终端能否做上什么?我自己还没有特别想过。我觉得,DV如果它的前景是商业化的东西,那么它就必须按商业的规律办事,比如DV将来最终的出口在哪儿?现在DV厂商和电视台合作搞DV作品竞赛,奖励DV摄像机什么的,那都是年度性的或者跨年度才搞一次的单项活动,我觉得对DV厂商来讲,实际上就是产品的推广活动。
陈:如果DV是一个潜在的市场,无论DV器材产品还是DV影像作品,类似这种竞赛对催化产业的孕育不是很好吗?
田:我也看到过,有一个中国人在日本他拍的DV片得了一个奖,奖品是一台DV摄像机,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是特别偶然的事情。就是说都不是一个普遍性的,都不能说这个就是DV的成果了,它就取决于这类DV作品的竞赛了,就可以催化市场成型了。而且我觉得电视台今天的发展已经是数字BETA系统了。我可以说,电视台并不可能大量用来自民间的DV影像作成节目来播放,因为它毕竟像素差得很多。
陈:DV专业机型DVCAM不是已经达到了BETA CAM的音视频标准了吗?
田:用DVCAM机器的人有多少?几万块钱可以购置到,但作为中国老百姓来讲还是挺昂贵的。作为一个学生能花几万块钱买一台DVCAM机器也很不容易。所以,我就觉得,你说的DV也好,竞赛也好,它搞起来对民间使用低端DV产品和大众DV文化的普及推广是有好处的。但它毕竟是一种普及的影像阶段。
陈:进入创作呢?对DV文化把握的提高呢?
田:嗯?……我认为对于DV的创作与提高,其实对一些人来讲,还是有一些风险的。一方面是购置高端DV器材的经济承受条件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我已经谈到的创作这东西。我认为,电影语言一百年发展到今天,它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它创造了一种可观性很强的视听语言,但反过来讲,语言的产生也会使人退化很多的东西。所以,我不知道DV最终能够走多远!
陈:我曾经跟从事电影院线的城市影院协会的赵国庆会长进行过交流,我在成都跟他聊过多次了,他说将不断的引进数字化放映设备到电影院线。据我所知数字化电影的发展将是一个重点方向,是这样吗?可是,在全国目前进入数字院线的毕竟还是少数。DV短片可进入多厅院线发行放映吗?
田:发展数字电影肯定是个方向。首先要讲的是一个国家对数字院线的要求得有一个规定。规定在于什么呢?就是以银幕的大小为准,要超过10米以上的银幕。说到DV这东西,它的画质等技术条件放到银幕上是达不到正规要求的。对吧?它也就是小银幕放映而已。
陈:DV短片不是可以进入多厅院线吗?吃不饱啊!
田:话是这么说,问题是你花3万块钱拍一个作品,你愿意花30万去宣作推广吗?DV制作才多少钱?比如100万拍电影,800万去宣传推广不可能吧!?

对数字电影的感应

陈:就数字化电影问题,借此话题也很想听听你的介绍?
田:你看我们现在,已开始向数字化传媒的方向发展了,究竟数字化传媒在未来能够发展成什么样?大家只是在估计和推测。我觉得还到不了能够一下子有一个中肯的判断。
陈:就数字化问题能否侧重谈一下你的感受?
田:我自己从DVD开始有这个第一张胶木盘的时后,在PANASONIC公司研发数字技术的时候,我就开始注意DVD了。关心DVD就是关心数字的东西,那么,到今天也有10年了,也就是研发数字技术到今天已经有10年了。最近在美国就数字技术搞了一个展示会,SONY公司的人都来了,展示一套数字化的东西说明了一个问题,首先说明美国和日本SONY公司联手在开发数字方面的产品,已经解决了市场投放的问题。也就是说,数字电影的播放,可以作为一个终端的东西,可以定型的产品,说明以后未来数字电影院可能会多起来。
陈:就胶片电影而言数字电影突破了什么?
田:数字的出现从最简单的技术理论来讲,我觉得它有一点,解决了一个胶片的问题,可以说胶片的运载、胶片的耗材和胶片的磨损等,这笔钱是挺大的!
陈:你能具体侧重的介绍一下吗?
田:我始终就觉得,从最简单的影像成像原理来讲,光是要透过胶片投影的,它从某种意义说,数字影像技术已经不是电影了,所谓电影就是电的这种光把胶片纪录明暗的投影打在一块白布上,而现在已经不用光去透过胶片了,成像理论都不一样了。所以,我觉得,如此发展下去,可能数字的东西会非常快体现在影像科技术状态下,我自己也在跟SONY公司接触,我自己也在做数字电影的推广。
陈:你没有实际例子给大家介绍一下?
田:有一件很有趣的事。JVC公司出了一套如同掌中宝一样的数字机,第一台2万多美元,已经出来了,我在东京看到啦,就是数字高清的。第一台我看它的监视器,也就是从它的屏幕上看的,我觉得影像效果还不是特别的好,但是有了第一台,就会有二型机、三型机出来,而且它的格式也是R4P、R5P的。所以未来呢?电视台作数字播放,它可以用这种很便携的机器去拍节目。但是我还是觉得,这好像暂时还是未来东西吧!
陈:我也在想,数字影像科技的发展肯定是个方向,但在中国实现还是逐步需要时间的,从目前中国发生的DV现象来看,你认为在大众多方面的教育计划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田:我觉得,重要的还是基础教育,就是指文化基础教育。
陈:那具体你是怎么认识文化基础教育的呢?
田:传统的是四书五经、千字文什么的,就是要从我们的老祖宗的《论语》开始读起,当然要读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国粹啊!我们不学习怎么办?我觉得我们缺少的就是这些,所以要系统地对“庄、老”的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的国粹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教育,这是很根本的。其它我觉得是一个分类问题,或者说比如电影比如DV都有一个专业体系和非专业体系的分类问题,不能混为一谈。刚才我一再说了创作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
                       田壮壮的电影心结(1)
     (本剧作版权归陈帆所有如有侵权违者必究/严禁转载)
                            27C电影工作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