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和分享
鲁鸣
尊重隐私是交友和与人相处的一个原则。在美国,这个原则很重要。我相信,只要你第二次向同一个美国人问有关他的隐私的问题,他不再可能是你的朋友,因为首次问可能是你不懂在美国什么是隐私;再次问,他会认为你脑子有毛病。由于习惯和中国文化传统,我们常常在中国朋友面前打破这个原则。大家都知道,在美国你不能问别人的财产和工资,这是隐私。对于身在美国的中国人之间,有些人觉得我们是中国人可以不必计较这个隐私。所以,我们会碰到我们的中国朋友问我们年薪多少;反之亦然。我本人碰到别人问我的工资,大多都是照实说,尽管我在这方面已随乡入俗了。
主动把自己的事或感觉说出来和别人分享,那是另一回事。所谓隐私,就是当事人不愿或不能公开的个人行为或心理状态,通常和性、婚姻、情爱、财产、政治、年龄、和疾病有关,其中前三者是最典型的隐私,当事人一般不愿或不能公开其中的细节,除非在很好的亲友之间或某种限定的群体内。尽管如此,人们常常愿意或情不自禁地和别人包括陌生人分享这些事所带来的快乐和痛苦,虽然可能不透露事情本身的一一内容。
能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人的心理。当人异常兴奋或难受时,人需要强烈地释放,比方大喊大叫、把自己关在屋里哭一场、马上告诉亲友……。这种情绪被压抑住,对个体是有害的,其害处有时并不被本人察觉,以疾病形态表现出来,如头痛胃病甚至精神病。也许这是为什么在生理和心理上人会憋不住内心的激动,要和别人分享。这也就是为什么,除了遗传因素之外,性格内向的人要比开朗的人容易患精神病。
尊重隐私和分享的分寸常常是很难把握的,尤其是在亲友面前。因为在亲友面前我们会无拘无束说话随便,或许我们彼此关心或许只是没话找话。正是如此,这可能使我们犯了错误,或使对方难堪。我就碰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位好友堕入情网非常兴奋,主动告诉我他又沐浴爱河了。我自然地以为他是想跟我分享他的快乐,我丝毫没考虑地问他那位幸运女郎是咱们中国人还是美国人。结果他马上闭口不谈了,弄得我有打听他的隐私的感觉。其实,不是我自夸,我这人从来不主动询问涉及别人隐私的事。这点我妻子最有体会。我们认识十几年,我从来不主动问她过去的恋爱史。对我来说,一个人是否谈过恋爱或爱过多少次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人必须知道他(她)要从女(男)子身上得到的是什么和他(她)本人能给予什么。我相信日本电影《望乡》里的一句话:“人想说的自然会说,人不说的自有不说的道理。”通过和好友的那次谈话,我学到了一个功课:以后即使碰到别人主动来和我分享,我只作忠实听众,做到只答不问,只在对方询问我的看法时回答对方。当然,碰到对方要我为他作心理咨询,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生活中,我遇到这种情形:一个人告诉我他(她)的某件事后吩咐我千万不要告诉别人。然而,他(她)又对某个人说了这件事。我怎么能保证某个人不会说出去呢?如果众人知道了这件事,那么,我会被怀疑泄露其隐私,尽管我始终守口如瓶。这很糟糕。所以,我宁可不愿意知道他(她)的事。
我相信,很多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故意要打听或传播别人的隐私。现代社会里,电讯如此发达。即使相隔十万八千里,电话和电子邮件如此方便,聊起天来难免不会东扯西拉,谈起张三李四。女人为什么容易gossip,从她们在电话里闲聊两个小时不肯放下就明白了。
关心也会触犯别人的隐私,恼怒别人。八十年代国内关心大龄未婚青年的热闹,就是这样的例子。那阵子,上上下下,从媒介到街道都来关心大龄未婚青年的终身大事。殊不知结果给许多大龄未婚青年带来很大的压力,似乎到了一定年龄尚未结婚就是人生的一种错误和罪过。恋爱和结婚是极个人化的事,当你周围的人都询问你怎么还不结婚时,即便是一片热情关心,你也会感到在这方面你已无隐私可言,会有被触犯的感觉。咱们中国人看到单身总是喜欢问别人有没有恋爱对象。碰到老板和领导给你介绍对象,去和不去都很为难。去吧,若没对上眼或不去甚至回绝,弄不好都会得罪上司。我单身在北京工作时,一直对同事说我已有恋爱对象,省得招来很多麻烦。这并不是说介绍恋爱对象的方式不可行,而是不了解你内心甚至也不了解对方的人替你介绍恋爱对象,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更重要的是,人很难把介绍只看作是多认识一个异性罢了。带着明确地把对方作为恋爱对象去和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约会,如果不潇洒不自然,总让我觉得是在演戏,而且是很蹩脚的戏。
什么是个人的隐私和如何与别人分享,除了文化差异,显然和个体性格以及价值观有关。在我看来,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其实已经没有多少隐私可言。别人想不想知道,那就取决于你所做的事对于别人有没有意义和利害,或人们有没有兴趣。如果你对国家利益有害,保安人员可以在你丝毫不察觉的情况下,把你所有活动甚至床上房事都录制下来。说出去的话,追不回的马。许多我们不愿告诉别人的事,往往都是我们以为丢人显眼或会引起非议令人失望的。就我个人而言,如果对方是我的知己,我愿意对方了解我的毛病,不在乎对方知道我情绪低潮的时候和事情的真相。这些毛病和低潮很可能会涉及到我的私生活。我从来不把个人的私生活看得很神秘。凡事听其自然,上帝知道一切。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和亲友分享的人。但是,在现实里,当一个人和别人分享他(她)的快乐时,容易被别人理解为炫耀自己;分享痛苦时,也易被人看作是这个人软弱和无能为力。由于世俗,人的分享不得不有所限制或压抑。
分享不是为了换取别人的故事。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之间的互动无非是一种交换,但这种交换不是同质同量的。你帮助别人并不一定期望别人回报,但你这样做而心情很好或有一种崇高感。这种心情和崇高感就是你帮助别人所得到的一种交换或报酬。我和别人分享我的快乐和痛苦,并不期待别人也要同等地和我分享他(她)的甘苦。我之所以在某时某地和某人分享,是因为我太高兴或太痛苦或太无聊或太烦闷,有这种需要;或是别人和我有一样的兴趣,我希望对方也得到喜悦或吸取我的教训,分担我的痛苦,如此等等。至于被说成是炫耀也好无能也好,这又有什么重要呢?重要的是身心健康,活得舒畅。
当然,隐私和分享中的伤害,对人是致命或难以忍受的,尤其是在亲友之间。亲友的挖苦对人的打击是很大的。我们常常可以从儿童心理学家那里听到告诫,如果你的孩子和你分享,无论是你是赞同或反对他(她)所说的事,都千万不要挖苦他(她),因为孩子会觉得你瞧不起他(她)。来自父母的瞧不起,对于孩子的自尊是一个极大的伤害,远远超过来自其他人的打击。我可以断定地说,常被父母挖苦的孩子不可能成为父母的朋友。同样,朋友之间也是如此。被一个陌生人挖苦,其伤害要小于来自朋友的。因为你和陌生人之间没有任何分享,他不了解你。而一个朋友的挖苦,会破坏你和他(她)之间的信任,从此不再分享。夫妻更是如此。由于夫妻之间可能比任何其他人更了解对方的隐私,分享得更多,一旦吵架起来恶语挖苦对方,往往触犯对方的痛处,伤害了感情。有些夫妻离婚的直接导火线就是因为对方或彼此恶语挖苦,感情无法复原。
我赞成人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不因为彼此的亲近而忘记对对方的尊重。只有尊重,才有分享的长久,隐私才不会被作为伤害的源由;失去了尊重,分享会停止,隐私会被侵犯。我本人不在乎别人知道了我的隐私,尽管我仍拥有完全属于我个人的世界。我坚信,人一定想知道的,你不说,人也早晚会知道;人不想知道的,你就是说了再多,大家也会忘记,压根儿不感兴趣。生命实在是一个瞬间,人没有时间顾及太多。做能做的和想做的,把精力放在实实在在的享受、喜悦和平静之中。一切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隐私和分享同样不例外。
【选自作者《缺少拥抱的中国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