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怀古(古风、图)

标签:
西夏王陵怀古原创诗歌文化 |
分类: 旧体诗 |
西夏王陵怀古
——
西夏是指由古羌人后裔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王国,后被成吉思汗所灭。几次征伐都遭到西夏顽强抵抗的成吉思汗死前留下遗嘱,西夏末代王投降后,依然难免被成吉思汗大军屠城和诛灭西夏王所有宗族的命运。今趁来宁夏参加“中国西部民族学人类学论坛"之机,来参观西夏王陵,怀古思往事,想到历史上频繁的战乱中的生灵涂炭,叹息不已。
——
西夏雄风今何在
长烟落日风凄凄
党项称雄百年梦
只余土陵长叹息
古来枭雄皆好战
杀人如麻百姓悲
屠城灭族寻常事
帝王功成万户绝
刀光剑影成霸业
朔风飒飒夕阳泣
王朝覆灭如风逝
古字残简留青史
独对荒冢静无语
祈愿苍生互怜惜
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鸟瞰(此图翻拍于宁夏博物馆)
西夏人的生活场景复原图
西夏王室和民众皈依佛教
蒙古军攻打西夏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
另一种说法是西夏皇族是鲜卑族的后裔。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就自称是北魏鲜卑之后。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辽史》卷115《西夏外记》:“西夏本魏拓跋氏后。”《金史》卷134《西夏传》:“夏之立国旧矣,其臣罗世昌谱叙世次,称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旧姓为拓跋氏。”
08年2月29日新华社:考古人员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乌审旗纳林河乡排子湾村发现一处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这座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中,出土了几方十分珍贵的墓志。墓志铭用了大段文字记述拓跋部李氏家族起源经过,并明确表示其家族为“本乡客之大族,后魏之莘系焉”。拓跋部李氏家族是“后搬到此地的大族,是北魏人的后代”,这又一次把党项拓跋部和鲜卑拓跋联系在了一起.
宋初赵匡胤削藩镇的兵权,引起李氏的不满。虽然他们一开始服从宋的命令,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
西夏的文化:
开始创造独有的佛教艺术文化。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的百眼窑石窟寺,是西夏佛教壁画艺术的宝库。在额济纳旗黑城、绿城子中发现的西夏文佛经、释迦佛塔、彩塑观音像等,是荒漠的重大发现。
说到西夏的佛教,不得不提到敦煌莫高窟。大庆二年(1036年),西夏人消灭瓜州、沙州的归义军政权,开始统辖敦煌地区。此时西夏将自己的民族特色融入莫高窟中,使其更加增添了几分光辉。从景宗到仁宗,西夏皇帝多次下令整修莫高窟。当时莫高窟涂绿油漆,接受了几分中原文化,还有一些维吾尔、吐鲁番风格。西夏将自己强悍的民族精神和别具一格的文化也让这座佛教建筑
显得更加光辉灿烂。
另据历史记载,党项民族能歌善舞,西夏王国有过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乐舞。西夏乐舞深受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影响,又保持发扬了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特色,具有豪放刚健之美,它曾伴随着党项人的建功立业,造就出自己的辉煌,成为华夏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但随着西夏灭亡,西夏乐舞也随之消失。
此外,表现西夏文化的还有西夏文,又称蕃书。《宋史·夏国传》:“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体方整,类八分书,书颇繁复,教国人记事用蕃书。”“元昊既制蕃书,尊为国字,凡国中艺文诰牒尽易蕃书”(《西夏书事》)。可见,西夏文制成后,西夏统治者大力推行,成为当时的官方语言文字。当时西夏与各国和地方政权的往来公文,都使用西夏文,西夏学者用西夏文写作的文学、语言、法律、医学、佛经等方面的著作,亦广为流传。而且西夏设立蕃字院(蕃学)和汉字院(太学),使西夏民族意识增强,百姓“通蕃汉字”,文化也增加了许多。在西夏统治者的倡导下,党项族是同时期接受汉文化较多的一个民族,可以说,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相关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