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丽江奉科“元跨革囊”渡口有感(诗、系列图)

(2009-02-06 21:59:38)
标签:

丽江

革囊

渡江

渡口

原创

分类: 旧体诗

丽江奉科“元跨革囊”渡口有感

    ——牛年春节回乡随记之一

 ——

雪峰连绵如巨龙,深峡危崖路险峻。

金沙水拍奉科渡,革囊渡江蒙古军。

一代枭雄忽必烈,恩怨情仇纳西人。

拼死一战阿塔拉,江风潇潇壮士魂。[1]

生灵涂炭危难前,麦良迎降亦为民。

“别时谢礼”留丽江,缠绵悱恻奇韵存。[2]

大江东去浪淘沙,是非功过后人论。

古渡夕阳风如歌,且为故土祝前程。

——

            2009,2,3

——

 



[1] 蒙古军南征大理过丽江,巨津州一带的纳西酋长阿塔拉拼死抵抗,战死。另一酋长麦良则审时度势后迎降忽必烈。

[2] 丽江民间相传:忽必烈离开丽江时,以宫廷乐队赠送与之相交甚笃的纳西王麦良作为“别时谢礼”,此即相传至今的纳西古乐组成部分“白沙细乐”(又译为“别时谢礼”)。

 

去奉科途中所见的玉龙雪山 

丽江奉科“元跨革囊”渡口有感(诗、系列图)
 
丽江奉科“元跨革囊”渡口有感(诗、系列图) 

丽江奉科“元跨革囊”渡口有感(诗、系列图)

车上所拍摄的沿途山景

丽江奉科“元跨革囊”渡口有感(诗、系列图)

 

丽江奉科“元跨革囊”渡口有感(诗、系列图)

往奉科方向去所见的玉龙雪山石灰石巉岩,是退化了的雪山之貌

丽江奉科“元跨革囊”渡口有感(诗、系列图)

途中所见的悬崖

丽江奉科“元跨革囊”渡口有感(诗、系列图)

途中所见的山村和群山

丽江奉科“元跨革囊”渡口有感(诗、系列图)

玉龙雪山上的一些山坡,遍布着纳西人祭天必用的栎树

丽江奉科“元跨革囊”渡口有感(诗、系列图)

玉龙雪山的冰瀑,可惜在车上所拍摄,不清晰

丽江奉科“元跨革囊”渡口有感(诗、系列图)

途中所见的很多大树,看不出是铁杉、云杉、冷杉或栎树

丽江奉科“元跨革囊”渡口有感(诗、系列图)

路上所见的玉龙雪山冰川

丽江奉科“元跨革囊”渡口有感(诗、系列图)

往奉科去的玉龙雪山一瞥

丽江奉科“元跨革囊”渡口有感(诗、系列图)

呵呵,“红衣酷帽”一番,和奉科乡的朋友们合影

丽江奉科“元跨革囊”渡口有感(诗、系列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调整大小 yfq_0193.jpg

奉科乡政府所在地远眺

丽江奉科“元跨革囊”渡口有感(诗、系列图)

在车上所拍的去革囊渡口的路

丽江奉科“元跨革囊”渡口有感(诗、系列图)

革囊渡口到了,任何想摆渡的旅人,可以打电话请船夫摆渡

丽江奉科“元跨革囊”渡口有感(诗、系列图)

奉科乡文化站在这块洛克当年拍摄过的金沙江边巨岩上写了这几个字

丽江奉科“元跨革囊”渡口有感(诗、系列图)

 我在当年忽必烈率蒙古军“革囊渡江”处留影

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调整大小 yfq_0199.jpg
http://www.lijiangclub.cn/UploadFile/2009-2/2009262358247500.jpg

http://www.lijiangclub.cn/UploadFile/2009-2/20092623593387438.jpg

 “革囊渡江”渡口一瞥,江边的山坡是褚红色的

丽江奉科“元跨革囊”渡口有感(诗、系列图)

丽江奉科“元跨革囊”渡口有感(诗、系列图)

渡口沙滩的“金沙”

丽江奉科“元跨革囊”渡口有感(诗、系列图)

 

 

元跨革囊(摘自百度)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大漠南北,建立了军事奴隶制的蒙古汗国。1234年,蒙古灭金国之后,灭南宋之事就被提到了日程上来。蒙古贵族采取先征服西南诸番,而后形成南北夹攻南宋的战略。为此,他们先征服大理。 1253年,蒙古汗蒙哥派其第忽必列率领10万大军,分兵三路,直指云南。中路由忽必列亲自率领,南下过大渡河,西向金沙江,入丽江东部,入丽江东部,在南攻大理。是年9月,忽必列率军到达金沙江西岸,命令将士杀死牛羊,塞其肛门,“令革囊以济”,用做渡江之用(地点在现在的长江第一湾),渡江后入丽江,大败大理守军。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元跨革囊”典故的出处。元军将被俘的段兴高兴智送到北方见蒙古汗蒙哥,段见到蒙哥即表示归顺。蒙哥任其为“大理总管”,让其回云南与元军共同治理云南。1260年忽必列继位,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是为元世祖。1279年元灭南宋。元世祖忽必列对云南的统治比内地早18年。元世祖平云南结束了近500年之久的地方割据政权,是云南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元跨革囊在何处  
     著名的昆明大观楼长联提到“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元跨革囊究竟在什么地方?
  史书记载,1253年忽必烈率十万大军进攻大理,他率领中路军经四川西南,在泸沽湖附近休整后,翻越瓦哈山(今大药山),在今宁蒗县境内用革囊横渡天堑金沙江。革囊是什么呢?将几个吹满气的羊皮口袋,用绳索绑在纵横交错的木棍或竹子上,供人乘座渡江,忽必烈的另外两支队伍,一支在梓里渡金沙江进入丽江,另一支从永胜跨越金沙江经鹤庆进攻大理,孙冉翁以“元跨革囊”四个字概括了十万大军轰轰烈烈、气势磅礴、横渡金沙江之壮举。
元跨革囊——丽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元跨革囊”是云南丽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丽江地区是这一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南宋末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蒙古族铁骑又征服了亚洲和欧洲的广大地区及宋朝长江以北地区。丽江永宁现在的“开基桥”,是后人重建的,元代开基桥已不复存,只有“元跨革囊”遗址。元军在丽江永宁稍事休整后,翻越瓦哈山(大药山)直下金沙江边,到达现云南丽江宁蒗县拉伯乡拉伯行政村(拉卡喜里),面对、滔滔江流,蒙古军凭借革囊和羊皮筏,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对岸的丽江县奉科乡,丽江纳西族土酋率众迎降,元军随即顺利翻过太子关(原名雪山关门),进入今丽江宝山乡果乐村,再翻越鸣音直下到丽江大具坝,然后挥师进驻丽江坝。兀良合台率领的蒙古西路军随后也在中甸县境内金沙江边渡江到丽江县巨甸、塔城一带。丽江巨甸原名“九赕”,元初改为“巨津”,意为大渡口。现在,云南丽江地区境内尚存众多与丽江“元跨革囊”事件有关的地名和遗址。“元跨革囊”,促进了忽必烈平大理国和元代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历史从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

  元跨革囊-丽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丽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元跨革囊”是丽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丽江地区是这一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虽时代湮远,但仍能找到当年刀光剑影、铁马金戈古战场的历史踪迹。
  南宋末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蒙古族铁骑又征服了亚洲和欧洲的广大地区及宋朝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天险成了灭亡南宋的最大障碍。于是蒙古军采取了迂回包抄,南征大理的战略。而渡过丽江金沙江天险便成了实现这一战略的关键。元宪宗三年(1253),元世祖忽必烈率十万铁骑从四川木里、盐源一带进入丽江宁蒗永宁,驻跸日月和,(光绪《永兆直隶厅志》载:“厅属永宁界,有地名日月和,元世祖驻跸处)。元军在丽江当地曾建筑一桥,取名为“开基桥”,意为开基帝业。丽江永宁现在的“开基桥”,是后人重建的,元代开基桥已不复存,只有“元跨革囊”遗址。元军在丽江永宁稍事休整后,翻越瓦哈山(大药山)直下金沙江边,到达现云南丽江宁蒗县拉伯乡拉伯行政村(拉卡喜里),面对、滔滔江流,蒙古军凭借革囊和羊皮筏,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对岸的丽江县奉科乡,丽江纳西族土酋率众迎降,元军随即顺利翻过太子关(原名雪山关门),进入今丽江宝山乡果乐村,再翻越鸣音直下到丽江大具坝,然后挥师进驻丽江坝。兀良合台率领的蒙古西路军随后也在中甸县境内金沙江边渡江到丽江县巨甸、塔城一带。丽江巨甸原名“九赕”,元初改为“巨津”,意为大渡口。现在,云南丽江地区境内尚存众多与丽江“元跨革囊”事件有关的地名和遗址。
  “元跨革囊”,促进了忽必烈平大理国和元代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历史从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同时也促进了丽江纳西族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表现为:一是丽江纳西族结束了长期的各部落分立的局面,实现了全民族的统一;二是统一后的纳西族首领得到了中央政权的任命,土司世袭制由此开始。

相关文学作品

  昆明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忽必烈风云传》生动描写了这一过程。当时,忽必烈率领十万蒙汉大军经六盘山、走塔拉(甘肃与四川之间的要道),又通过吐蕃诸部控制的雪山草地、大渡河、金沙江等复杂地理条件的地区,然后以闪电般的攻势进入云南,收复了大理。这次远征被史学家和军事家称为史无前例的全天候艰苦行军。据说在世界历史上,大概只有南美洲的哥伦比亚民族英雄西蒙·玻利瓦尔率军在安第斯山艰苦行军,突然出现在智利境内,痛击西班牙殖民者的那一次成功的战役可以与忽必烈的远征大理相提并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