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如果我们还只是将眼光局限于发展所谓的自有知识产权的软件,还妄想开发一个操作系统或者数据库软件在全球范围内与微软、ORACLE抗衡,我觉得是根本没有任何胜算的,因为国内的软件公司已经没有这个基础了嘛!你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人、也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去做这件事情。你自己可以找几十或者上百号人搞一个自己的软件,你也可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但是要记住,不能流通的知识产权其实是一文不值的,这是商业社会的铁律,除非你不承认我们已经进入了商业社会。
那么,我们中国软件企业的机会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是两个方向:一个就是嵌入式软件,随着手机、MP3等设备的快速发展,这些硬件设备对软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且,这个领域里面有很多细分市场上并没有像微软那样绝对的霸主。另外一方面,由于这些软件必须和硬件设备紧密地结合起来,还必须满足本地消费者更多个性化的需求,跨国公司往往在这方面重视不够,中国公司有一定的机会。做得好的公司就能够在整体的解决方案上体现自己的品牌和知识产权,例如华为和中兴,他们的研发人员大部分都是软件的开发人员。说到底,他们还是属于制造业,但是是相对附加值较高的制造业,因为有很多的软件在里面。
另外一个就是软件外包。这里其实谈的是另外一个趋势,就是软件服务化的趋势。微软为什么这么年遇到了一些很大的挑战,关键就在于微软目前本质上还是一家只卖软件产品、卖License的公司,它还没有完全适应软件服务化的趋势。未来也许就没有所谓纯粹的软件公司了,有的只是将软件和服务结合在一起,提供给客户一个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当然,这里面也会有知识产权的问题,未来开源软件的知识产权到底如何体现,商业软件这种商业模式是否还是有效,也都是大家正在热切探讨的问题,我感觉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未来价值的最大体现可能不仅仅在单纯的软件本身,可能也包括很多的服务。就像IBM、埃森哲正在做的那样,他们在行业知识方面的积累、他们对软件应用到企业中的理解,同样也能够转化成所谓的知识产权,同样也能够拿出来赚钱,像IBM这些年从华为身上收到的钱何止十亿!当然这里扯得有点远了,我想说的是,软件外包其实挺符合软件服务化的大趋势的。
如果再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看,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大力发展制造业,我们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有些制造业企业华为中兴(我这里再三强调,他们也是制造业,只不过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国际上通行的就是如此进行产业划分的)已经在全球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我们是怎么取得这样的地位的呢?一开始不也是引入日本人、美国人的生产线,做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代工吗?通过代工,我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逐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逐步向世界一流企业逼近。如今在IT尤其是PC相关领域,是内地还是台湾更有发言权?当然是台湾了!那一年台湾新竹地震,竟然引起了全球信息产业的恐慌。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台湾做了多少年的代工,卧薪尝胆,掌握了更多的Know How的技能,从而在某些领域已经能够向欧美企业叫板了吗?
因此,如果我们承认软件行业也在走向制造业,承认软件服务化的大趋势,外包就是中国软件业未来的希望之一。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很多人觉得学习印度就很丢人呢?难道就因为他们长得比我们黑一些(不说印度还有很多白种人比我们白多了),因为他们当年打仗打不过我们?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还要反过来说,“成功是失败之母”,有多少企业只是沉溺在过去的光荣历史上,最后却输得精光!再说,我们的软件行业又有多少值得骄傲的东西呢?国家好像也扔了不少钱进去,最后出了多少商业化的成果呢?我好像也没有看到很多。即使是发展得还不错的、做软件产品硕果仅存的用友和金蝶,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不也是因为当年中国的会计制度和国际上不接轨,抓住了这个市场缝隙从而发展了起来,如今在全球化的ERP等市场上,不是仍然举步为艰吗?
国家现在提倡创新,提倡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这个大方向没有错。但是,饭总得一口一口地吃吧?你以前只是一个普通人,非要和刘翔比赛一百一十米栏总不太现实吧?我们现在的基础这么差,为什么就不能学习印度,把外包作为一个突破方向呢?这至少是一个选择呀!在这个领域,就连美国人都在向印度学习,我们为什么不能学?通过这次Gartner外包峰会我就发现,企业界和学术界、媒体界关心的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那边还在空喊外包没有任何技术含量,这边做外包的中国企业已经在谦虚地向印度人学习了。这也不仅仅是软件领域的现象,很多领域不都是这样,空谈误国呀!
认为外包对中国产业的发展没有用处的,你们如果有更好的建议,也不妨拿出来讨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