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目前中国最大的外包公司东软一年的收入才只有30亿人民币,与TCS、Infosys的20亿美金相差甚远,但是随着大批中国公司将自己的主要精力转向全球最大的发包市场美国之后,印度人确实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我在展台的时候,时不时就看到旁边展台的印度人走过来和中国展台的员工进行交流,顺便打探一些中国公司的虚实。当然,我也看到很多中国公司的员工也去印度公司的展台前转悠,收集对方的信息。我有预感,随着中国外包公司在美国市场上的崛起,双方在全球外包市场上的争夺将会加剧。
http://img44.pp.sohu.com/images/blog/2007/3/21/13/15/11209f77be4.jpg
在展台的时候我还遇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一家全球最大的制药公司负责采购的高层走到了一家国内外包公司的展台前面,他看起来像是一位华人,对这家中国公司非常感兴趣,与中国公司的Sales聊了差不多有半个小时。在他们两个人谈话的时候,一个印度人始终就站在旁边不远的地方。我赶紧走上前去和他换名片,原来就是旁边的印度展台的Sales,换完名片之后他心不在焉地和我聊了几句,眼睛却始终盯着旁边那两位。看到两人聊得差不多了,他马上驱身上前,把这位采购主管接走了。后来我跟中方公司的Sales打听了一下,原来这家制药公司在印度有1000多人的外包队伍,由于印度的海淀光缆只有一条到美国,他非常担心会出问题,也很想将业务包给中国,难怪印度人那么紧张了!
为什么说中国外包公司开始转向美国市场了呢?有好几个迹象都说明了这点。在今天上午海辉的Case Study中,为了加强趣味性,他们设置了几个问题。由于我对海辉有一些了解,其他问题都答对了,但是有一个问题却答错了,这个问题就是:海辉的收入有多少来自于美国市场?我答的是25-50%,而正确的答案却是>50%!原来通过收购一家美国的IT咨询公司,海辉这家以日本外包起家的公司已经迅速地转向了美国业务为主。像这次做发言的CMO(首席市场官)George Wu就是来自于这家被收购的美国公司,他是一位ABC,根本不会说普通话。去年我曾经采访过的海辉CEO卢哲群是新加坡人,普通话也说得结结巴巴的。如今,海辉引进了大批的海归和外籍华人,日常工作会议的语言已经是英语了。
也是在近期,中软收购和勤的交易也将Close。由此,中国在美国市场上已经拥有了1000人的团队,并且在东西海岸都有非常好的布局。由此,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由于资本市场看好中国外包,如今的中国外包公司开始有钱了,他们开始在美国收购一些有着良好信誉和客户资源的IT咨询公司,开始向价值链的高端挺进。而印度人也开始为他们的傲慢付出代价了:由于几家印度公司从事外包的规模已经非常之大,他们开始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能够给他们带来高附加值的高端客户身上,从而怠慢了一些美国公司,这些恼怒的美国公司CIO们(很大一部分都是印度人)于是集体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海辉在美国的第一个客户的CIO竟然是印度人!其实,印度人真的是很现实的,如果不能给自己和自己的公司带来商业利益,他们是不讲什么老乡情谊的。由此我想到华为在欧洲的那次历史性的突破也是因为爱立信怠慢了Telfort这家规模并不很大的公司,虽然Telfort的CEO原来还是从爱立信出来的,他也毫不犹豫地把爱立信给换掉的。这也说明在成熟的西方商场上,老乡情谊是靠不住的,关键是你要给客户提供高附加值。
http://img44.pp.sohu.com/images/blog/2007/3/21/13/21/11209fd1719.jpg
(捷克政府的展台。墨西哥、加拿大也有一些企业参展,他们的眼睛都盯着美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参展的一家“中国公司”奥博杰天其实是一家地道的美国公司,公司主管全球业务的副总裁Jeanne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纽约人。我问她美国老百姓是不是对中国外包非常反感,因为他们拿走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她沉思了一下说道,她的母亲也非常担忧由于中国外包产生的失业问题,而且她的先生也是做软件开发的,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但是她认为,这是大势所趋,任何人和任何公司都必须适应这个趋势而不是试图改变这个趋势。所以,奥博杰天的650名员工,已经有600个转移到了中国。从这个数字来看,你认为中国的外包行业会没有希望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