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拍真正属于自己的照片

(2013-02-20 08:52:50)

          1、我是20087月去台湾访学时才开始认真拍照的,以前完全是“到此一游”式的留念而已。说来蹊跷,这种变化源于一次在台湾花莲的旅游。一天旅游团来到海边的一个景点,旅客需要到山上看一个寺庙。我对寺庙兴趣不大,加上有点累,就独自坐在海边看着浪花发呆。至今仍然让我感到庆幸和惊讶的是:当我盯着浪花看的时候,神奇地发现平时发现不了的浪花之美:那一次次满怀希望地冲上来、又一次次无可奈何地退回去的海浪,却原来如此情态万千、婀娜多态。它们既像一朵朵铺陈的花朵,也像一声声沉重的叹息,既像一个个涌动的希望,又像一次次无望的挣扎。我拿出相机一口气拍了几百张,并从中挑出几张,以“花莲的浪花”为题发布在2008129日的新浪博客上。

通过这次经历,我真正体验到一个真理:发呆的时刻才是最富孕育性和创造力的时刻。发呆时一个人好像什么都不思考,其实是进入了真正的思考状态:一切琐事都被置于脑后,一切急功近利的念头全部消失,人进入了一种类似禅定的状态。

从此之后我就不可抑止地爱上了摄影。但在这个几乎全民玩摄影的时代,我到底应该怎么拍?这是我时刻放在心里的问题。我知道我永远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学术研究几乎占用了我的全部时间。我的摄影无法追求技术,也玩不起器材,当然更不可能有什么“新闻价值”。我只是希望通过照相机表达我对世界的观察,呈现从我的(而不是任何别人的)角度看到的世界。我也不是那些有闲阶层,可以驾车到那些人迹罕至之地,或长年累月守候在一个地方等待大自然神奇一刻的出现。我希望在大家都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拍出别人拍不出的东西,让熟悉的环境陌生化。我的很多照片都是拍摄于我工作和生活的首都师范大学校园和北京玉渊潭公园。我曾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我喜欢在同一个地方反复拍摄,而不是到处跑去寻找新鲜、神奇的风景。因为真正新鲜、神奇的是你的想象力和观察角度,神奇之物从来都是你自己创造的,而不是外界为你提供的。一个真正的摄影师拍出的永远是他想象中的世界。”正如罗伯特.凯普托说的:“在一个地方拍一张精彩的照片比在许多地方拍一堆平庸之作强多了。”我很欣赏这句话。

2、说起来很有意思的是,到现在为止,我自认为拍得最好的照片还是那张用傻瓜相机拍的“太阳与网”(“树与日”系列之一。插图一。这个系列试图呈现不同时间和气候条件下太阳和树的不同形态及其相互关系),时间是20093月,刚喜欢上摄影不久,地点就是首师大校园。

拍真正属于自己的照片

插图一

 

我自己觉得这张照片很有想象力,构图独特,形式感很强,像抽象画,有观念艺术的感觉,更有古典艺术的那种意境。树枝线条的粗与细、踡曲与挺直,搭配得恰到好处。初看的感觉是“吃惊”,然后是凝视和默想。黑色的枝丫初看显得突兀,但细看又有不可思议的构图功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太阳被黑色的网网住,被灰色浸泡,它的明媚不再是无所顾忌的,既像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柔抵抗,是忧伤的美丽,也像是困境中倔强的希望。可以说这张照片奠定了我的审美格调:独特的角度与构图,强烈的形式感以及丰富、深刻但又很难说清楚的内涵。

3、据我的理解,摄影摄影,摄的就是影,也就是说,摄影要特别注意光和影关系的处理。光和影是相互依存、相互生产的,无光则无影,无影则无光。而光影的特殊组合则会产生特定的流动感。这里刊出的“访学”系列比较能够体现我这方面的思考。“访学”之一(插图二)和访学之二(插图三)都是201210月间摄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草坪,“访学”之三(插图四)则是摄于美国波士顿的卫斯理女子学院。那些树的投影把草地切割得明暗交错,影子的延伸更增强了一种向前流动的感觉。“访学”之二中所有的光和影都集中指向那个悠闲的慢跑者,更衬托出画面的静谧。“访学”之四(插图五)200910月摄于奥地利美泉宫。这也是我我非常喜欢的一张照片。黑色和黄色、树枝的狞厉和树叶的温柔形成有趣的对比。那些叶子黄得那么纯粹、彻底和灿烂,令人惊艳,而粗黑的枝丫仿佛是支撑这个黄色之梦的钢结构支架,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构图感。

 

拍真正属于自己的照片

    插图二

拍真正属于自己的照片
    插图三
 

拍真正属于自己的照片

    插图四,美国卫斯理学院

 

拍真正属于自己的照片

    插图五,奥地利美泉宫

 

 

4、“傲骨”这组也是摄于首师大校园(插图六和七)。时间是20103月。在我的照片中,这组照片的观念化色彩和实验色彩是最重的,还有些极端化倾向(甚至给人恶狠狠的感觉)。由于强烈而单纯的黑白对比,此组照片很有视觉冲击力。说实在的,在按下快门之前,我根本没想到冬夜的枯枝在强光下会如此绚烂(对我而言,出人意料的效果是摄影最大的吸引力之一)。树和夜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是人和环境的关系。有一个网友一语道破天机:“非树也,人也。”黑白分明更突显了“傲骨”的力量。还有一个网友这样评论:“那黑夜中伸向空中的枯枝/遒劲阳刚/根根都是对自由的渴望/摇曳春风中的谄媚之花/永远不懂树的孤独和树的理想。”

 

拍真正属于自己的照片
    插图六
拍真正属于自己的照片

    插图七

5、最后说说玉渊潭系列。这是不同季节拍摄的玉渊潭,试图从不同侧面呈现玉渊潭印象,但总体基调保持了高度一致:空灵、素净、祥和。它们或似水墨(荷花,插图八),或似素描(初春与冬,插图九),或似特写(垂钓,插图十)。在拥挤、嘈杂、喧嚣和污浊的北京,居然也有水墨画和抒情诗。虽然没有江南的精致细腻,没有波士顿的明妍灿烂,但是却别有一种色调与气度。

 拍真正属于自己的照片
插图八
拍真正属于自己的照片
插图九
拍真正属于自己的照片

插图十

 

 

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摄影也如其人,是拍摄者思想、气质、心境的外化。再说一遍:我的追求目标是拍别人拍不了的照片,甚至别人根本想不到那样去拍的照片,是属于我自己的照片,必须有我的鲜明个性。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本文及十张插图均将发布于《中国摄影家》杂志2013年第三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